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饮食护理 > 神奇的中医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

神奇的中医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



脉诊: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望诊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

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

黄色,主虚主湿;

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

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踯卧喜静,多属寒证。烦躁喜动,多属热症。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诊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证,语声响亮,烦躁多言,为实证,喘息气粗,喉中痰鸣为哮证,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声低弱为肺虚。

口臭多属胃热,口出酸臭气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秽主热证,气腥为寒证,小便臊臭或混浊多属湿热,白带臭秽属湿热,量多气腥属虚寒。

问诊

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

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

脉/切诊

切脉最常见的,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

清朝江笔华有诊脉歌:

“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

明朝李时珍著有《濒湖脉学》,详细介绍了二十七种脉象及主病,但脉理幽微,其体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

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相辅相成,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参,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

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中医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有关资料,和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然后得出结论,但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症状,体征表现得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假象。

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就要求医生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甄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准确论断,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舌苔厚黄白?脸上有痘?肥胖?月经不调?

不孕不育?阳痿早泄?各类慢性疾病投医无门?

名老中医为您诊断调理

加小编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ozigi.com/yshl/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