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因探究 > 萨满48穴疗法使用说明
萨满48穴疗法使用说明
萨满48穴疗法使用说明
一、概述
多功能旋转式拔罐器,是沈阳萨满爱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团队,在深入研究传统的中医外治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针对亚健康的人群需求研发的一款新型中医理疗、保健仪器,申请二项国家专利的,集艾灸、砭术、药物熏蒸、负压拔罐为一体。
本产品适用范围广,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及家庭的自我保健,操作简便。
本公司研发的多功能旋转式拔罐器问世,突破了沉寂百年的罐法理论。可以同时实施艾灸、砭术、穴位熏蒸、中医拔罐四种中医外治疗法,弥补了单一拔罐的不足。
二、产品结构及型号规格
产品结构:
多功能旋转式拔罐器由顶盖、旋转手柄、螺旋活塞、加温装置部、负压真空部、罐口等多个部件组成(见图解)。
型号规格:本产品有YTF-XZ-Ⅰ型、YTF-XZ-Ⅱ型、YTF-XZ--Ⅲ、YTF-XZ-Ⅳ,具体规格见本说明书中的配装详单。
多功能艾灸组合拔罐器示意图
三、适用范围
用于拔罐疗法
四、禁忌症
高热、昏迷、抽搐、癫痫患者、精神失常者、神经紧张怕痛;全身浮肿;恶性肿瘤、淋巴结核;血压过高者(收缩压高于毫米汞柱)、中、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做过心脏支架手术或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出血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紫癜、凝血功能障碍;活动性肺结核呼吸衰弱有严重肺气肿或体质虚弱者。重度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肾功能不全、肝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外伤骨折病人未完全愈合、体内有固定钢针或钢板者、急性关节扭伤、韧带已发生断裂。各种皮肤病及皮肤过敏,皮肤有溃疡、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局部皮肤肿瘤、瘢痕处。恶液质病人、过度瘦削、体质虚弱者;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处、大血管部。孕妇、女性月经期。醉酒、过饥、过饱、过劳,过渴、剧烈运动后。
五、主要性能和指标
本产品真空罐的技术指标参数详见表
名称
项目
指标参数
多功能旋转式拔罐器
气密度
在正常治疗状态下,20min内不真空罐因漏气而自行脱落
强度
持续30min,真空罐不开裂、不变形
六、使用方法
1、调理时根据病情选取对应的经络穴位。
2、选取适合的罐口,进行组合。采用一个方便治疗和舒适的体位。
3、将配合拔罐使用的调理液喷洒于脱脂棉垫上,放入拔罐器的储药盒中,拧在活塞下方的丝扣上
4、旋转手柄让罐中的活塞底部与罐体上刻度尺的零点平行,罐口吸附于穴位人体表面皮肤上,缓缓旋转手柄形成罐内负压。吸附力度以患者未感不适为宜。
5、打开通风盖,用艾条夹夹住艾条后点燃艾条,待艾条完全燃烧放入加温室中的铜网内,盖上通风盖,调整通风阀,温度过高时可以关闭通风阀。
6、常规拔罐,留罐时间20分钟。体质虚弱者、皮肤细嫩者可根据人体耐受度为限。拔罐方法可主要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即将旋转式拔罐器拔于皮肤后停留10分钟左右,儿童3分钟左右,皮肤细嫩者,可根据人体耐受度为限。待拔罐部位皮肤充血、淤血时起罐,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时间。病重、病灶深及疼痛重者拔罐时间可稍长;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患者拔罐时间宜短;肌肉较厚处时间可以稍长,肌肉较薄处时间宜短;冬天拔罐时间可稍长,夏天宜短。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用。
(2)走罐法:宜称推罐、行罐。即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御廷方刮痧润肤油或润滑剂(一般植物油即可),将罐拔住,然后沿着经脉或者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拉罐,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可起到拔罐与刮痧的双重作用,适用于面积较大、皮肤平滑、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吸拔起下,起下吸拔,直至皮肤潮红。本法一般多用于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以及面部等不宜留瘀斑的部位。
疗程:儿童五天,成人七天一个疗程。间隔三日,继续下一个疗程。
7、萨满四十八截根疗法使用时,可按疗法规定时间留罐。
8、调理结束时打开通风盖,用镊子取出装有燃烧后灸条的铜网熄灭。逆时针方向旋转手柄泄去负压取罐。
其特征在于,罐体的顶盖、旋转手柄、加温装置部、真空部、罐口部件,互相独立可自由拆分组合。中空螺旋柱为加温装置部和负压活塞功能的主体。在真中空螺旋柱下端的螺旋盘设有理疗砭石及中药浸润片置放储药盒装置,两者与螺旋底盘结合在真空罐体腔内形成密封隔断。中空螺旋柱加温部内镶在隔热木的圆柱铜网容器,可置放燃烧的艾条,与融封在加温装置底部的砭石片对应。加温装置部与真空部、罐口可螺旋自由分离或组合。加温装置部、中空螺旋柱及螺旋盘是真空部形成负压的活塞装置,通过旋转手柄提升螺旋柱在罐体内形成负压。真空部的下端通过螺旋口链接罐口。多种口径的罐口直接吸附在人体的穴位皮肤上。
七、使用注意事项
1、拔罐时,一般应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皮肤光滑、没有毛发的部位,根据所需拔罐部位,选取不同规格的真空罐。若皮肤干燥,可先将皮肤湿润后在拔罐。
2、若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应先选小罐,并少用罐,减轻刺激。
3、真空罐拔上后最好不要移动体位,在使用多罐疗法时,罐与罐之间应保留一定距离,不宜排列过近。
4、使用时必须严格遵照禁忌症筛选患者。
5、若患者是初次调理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适时减低负压、温度及留罐时间。
6、留罐期间,注意拔罐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及时做出调整。
7、药膜在放入储药盒前检查是否处于药液处于饱和湿润。
8、起罐后,若有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经几个小时后或数日后,即可自行消散。若有局部皮肤有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现象均属正常调理反应。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檫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喷药防感染。
9、由于患者精神紧张、饥饿、体位不当等因素,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脉微细欲绝等现象时,此为晕罐,应立即起罐,将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后仍不缓解,可考虑配合其它治疗方法或采取急救措施。
10、上罐后,须询问患者感觉,如拔罐处有热、紧、凉气外出、温暖或舒适感觉都属于正常。若有拔罐处过热、过紧、、灼痛或难受的感觉时,应及时进行检查调整,必要时起罐重拔。
11、拔罐、起罐时应注意保证室内保暖,避开风口。
八、拔罐病症取穴参考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拔罐疗法属于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同遵循于“艾灸、熏蒸、刮痧、砭石、按摩等中医疗法的辩证治疗原则”。
《灵枢经脉》曰“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者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拔罐疗法可以达到“补泻结合、寒温并调”的疗效。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拔罐疗法可以“补虚泻实”。
《素问刺法论》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拔罐疗法可以“赔补正气,祛邪健身”。
《灵枢经别》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功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拔罐疗法依据中医经络学理论,以“经络循行、脏腑调理、标本同治”原则,对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症进行有限调理。
《灵枢始终》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拔罐疗法取穴分别采用“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选穴、对症选穴”等方法,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相结合。
《灵枢五邪》月“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其血者尽取之”;
《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拔罐疗法配穴选取采用“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前后配穴”等综合配穴方法调理疾病。
第一节外科病症
(1)颈椎病
中医论述由于气滞血瘀、肝肾畏亏、风寒外袭等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1、取穴:大椎(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风池(在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方法: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两边,轻轻的滑动,到后枕部有明显的两个凹陷就是风池穴)
(2)肩周炎
中医论述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根据其病变部位被命名为肩痹和肩胛周痹等,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又称之为漏肩风和锁肩风等。分为风寒袭络、经筋失养型。
1、取穴: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相当于肩外侧缘和大椎穴连线中点,左右各一。)肩髃穴(在肩膀上有个三角肌,三角肌上缘的前边,把胳膊抬起来,明显地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
(3)腰间盘突出
中医论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中医没有此病名。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内。人体气血亏虚,阳气不振,腠理空疏,卫阳不固的情况下,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而发为腰腿痛。在腰腿痛病中,主要病因为风寒湿邪。寒凝气滞,气脉不通,不通则痛"。
1、取穴: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为取穴部位)。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4)滑膜炎
中医论述中医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鹤膝风范畴。中医学认为,主要由外伤或劳损所致。多由于感风、寒、湿、湿热邪气,慢性劳损,跌打扭创,引起关节气血痹阻,津液输布不畅,痰湿内聚,“湿胜则肿。在急性期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缓解期关节轻微肿痛,屈伸僵着。慢性久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关节变形,功能活动严重障碍等。
1、取穴:虎门(犊鼻)穴(屈膝,在膝部髌骨和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5)静脉曲张
中医辨证静脉曲张的类型,静脉曲张是一种比较难以治疗的疾病。中医认为,静脉曲张是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淤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日久类似瘤体之状。亦有因远行、劳累之后,涉水淋雨、遭受寒湿,寒凝血脉,淤滞筋脉络道而为病。淤久不散,化生湿热,流注于经络,复因搔抓、虫咬等诱发,则腐溃成疮,日久难收敛。
1、取穴:虎门(犊鼻)穴(屈膝,在膝部髌骨和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承山(2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6)风湿
中医论述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1、取穴: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脾俞(两侧肩胛骨下角,往中间划水平线,相对的是第七胸椎,然后下属四个椎体左右旁开1.5寸是脾俞)、大椎(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还有就是局部取穴,就是关节附近。
(7)类风湿
中医论述中医认为类风湿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综合造成的,内因在于患者先天肝肾不足,外因是由于患者受到了风寒湿邪的入侵,这两者共同造成了类风湿疾病的发生。
1、取穴:大杼(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痛风
中医学对痛风治疗积累了系统而完整的经验,认为痛风时尿酸偏高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湿浊”。根据中医疾病分类,若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则属于中医“痹症”、“白虎历节”范畴。所以中医将其归入“痹证”范围。
1、取穴:虎门穴(犊鼻穴)(屈膝,在膝部髌骨和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解溪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9)股骨头坏死
中医论述股骨头坏死,中医称骨蚀,中医认为机体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低下,肝肾精血不足,致使骨质疏松,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潜在原因。风、寒、湿,有风湿病的患者,风湿病也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诱因之一。
1、取穴:环跳(位于人体的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五枢(位于人体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侧卧,在髂前上棘内侧凹陷处,约与脐下三寸相平处)。
操作:根据穴位部位选择适合罐口组合拔罐器。将将拔罐抑菌剂均匀喷洒于药膜放在储药盒中。将拔罐器对准穴位,缓缓旋转负压手柄。待拔罐器吸附在穴位上后,调整通风阀。30分钟后撤罐。观察罐印情况,喷御廷方三黄透骨液(防过敏、修复皮肤)。每日一次(视情也可连续两或三次)。
第二节内科疾病
感冒
1、外感风寒型
症状:鼻塞声重,喷嚏,鼻流清涕,喉痒咳嗽,口不渴,甚则恶寒发热,肢体酸痛。
取穴:风池、风门、外关
2、外感风热型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疼、鼻塞、流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
取穴:大椎、风驰、尺泽。
3、感冒挟暑型
症状:夏季感冒身热较甚,有汗而不解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头涨头疼、胸脘满闷,不欲饮食,口淡发粘。
取穴:大椎、曲池、委中、阴陵泉、足三里。
4、体虚型
症状:气虚者可见语声低祛、气短、倦怠;阳虚者可见面色?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血虚者,见面色少华,心悸头晕。
取穴:①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
②阳虚者,加关元、命门。
③血虚者,加血海、三阴交。
慢性支气管炎
1、痰湿犯肺型
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而稀,咳声重浊,胸部满闷,喘促短气,食欲不振。
取穴:①肺俞、中府;
②脾俞、膻中、定喘。
2、脾肾阳虚型
症状:咳嗽气喘,动则加剧,痰液清稀每至寒冷季节加重,多伴四肢不温,身热头痛。
取穴:大椎、肺俞、尺泽、定喘。
支气管哮喘
1、寒饮伏肺型
症状:胸膈满闷,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常因感触发,或兼恶风发热。
取穴:风门、肺俞、大椎、膻中、定喘。
2、痰热遏肺型
症状: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声高气粗,呛咳阵作,痰黄稠粘,咯吐不利,口渴。
取穴:肺俞、膻中、尺泽、定喘。
3、脾肺气虚型
症状: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咳声低祛,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
取穴:①肺俞、脾俞、足三里、定喘。
②膈俞、膻中、定喘。
膈肌痉挛
1、胃火上逆型
症状:呃逆声洪亮、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赤黄,大便干结。
取穴:膈俞、中脘、膻中。
2、肝气犯胃型
症状:呃逆连声,胸肋涨闷,多由抑郁愤怒而引起发作。
取穴:肺俞、膈俞、中脘。
3、脾胃阳虚型
症状:呃逆声音低沉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欲减退,倦怠乏力。
取穴:中脘、气海、膻中、膈俞。
神经性呕吐
症状:食后突然呕吐,吐物量少,伴嗳气、胸肋胀痛、喜叹气,兼见头晕气悸,失眠多梦。
取穴: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慢性胃炎
1、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饥饿痛甚,得食则缓,食欲减退,或返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稀薄。
取穴:脾俞、中脘、大椎。
2、肝气犯胃型
症状:胃脘部饱闷不适,或胀满疼痛,进食加重,痛无定处,遇情志不畅、烦恼欲怒则明显加重,常伴嗳气频繁。
取穴:中脘、肝俞、期门。
神经衰弱
1、心肾不交型
症状:烦躁失眠或稍寐即醒,手足心热,口干少津,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或遗精。
取穴: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
2、心脾两虚型
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心悸健忘,饮食无味,腹胀,大便稀薄,倦怠乏力。
取穴: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
3、肝俞化火型
症状:失眠、多梦易惊、性情急躁易怒,头晕脑胀,好叹气,小便赤黄,大便秘结。
取穴:凤池、肝俞、心俞。
性神经衰弱
1、表虚火旺盛型
症状:遗精、早泄、夜寐不安,头晕心悸,体乏无力,精神不振或伴小便短黄。
取穴:①心俞、肾俞、身柱。
②中级、道神。
2、心脾两虚型
症状:阳痿、精神不振,失眠头晕,食欲减退,面色无华。
取穴:心俞、脾俞、命门、关元。
偏头痛
症状:头部胀痛或跳痛或伴眩晕,恶心呕吐常因情绪紧张,睡眠欠佳,时而诱发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口苦。
取穴:风池、肝俞、太阳。
面神经麻痹
症状:多在受风寒后次日清晨发生,或在面部感觉异常,口角流涎。
取穴:风池、大椎、地仓、颊车。
三叉神经痛
症状:三叉神经发作剧痛,且伴有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症状。
取穴:太阳、地仓、攒竹、颊车。
阳痿
1、命门火衰型
症状:阳事不举,临房早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取穴:关元、中级、三阴交、大赫。
2、心脾两亏型
症状:阳事不举、纳呆腹胀、心悸、失眠,神疲便溏。
取穴:①大椎、心俞(左)、肝俞;
②身柱、心俞(右)、肾俞;
③神道、命门、关元;
④灵台、脾俞、中级。
每次取一种可交替进行。
3、惊恐伤肾型
症状:阳事不举、胆怯多疑、心悸易心惊、夜寐不宁。
取穴:肾俞、志室、关元、膀胱俞、命门、三阴交、足三里。
4、湿热下注型
症状:阴茎委软,阴囊湿痒,阴部酸胀不适。
取穴:大赫、中级、关元、肾俞、三阴交。
第三节妇科疾病
痛经
1、气滞血瘀型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放射到腰部或骶骨,月经后期,经血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可伴胸胁乳胀痛,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细。
取穴:气海、地机、三阴交。
2、寒湿凝滞型
症状:经前期或经期小腹绞痛,并有冷感,得温可稍减,疼痛拒按,有时可连及腰脊,月经延后,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黑有血块。
取穴:①关元、三阴交、肾俞;
②大赫、十七锥、次髎。
3、气血虚弱型
症状:经期后经净后小腹疼痛,多隐胃痛,喜按,并有空坠不适感,月经血色淡红,无血块,面色苍白少华或萎黄,头晕眼花,倦怠乏力,心悸失眠。
取穴: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膈俞。
带下病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质清稀或粘稠,气味腥臭秽,伴腰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后阴户灼热或瘙痒。
取穴:十七椎、腰眼。
慢性盆腔炎
1、湿热郁结型
症状:小腹坠胀疼痛,带下量多,黄白相兼,小便黄赤,胸闷烦躁。
取穴:次髎、白环俞、中级、水道、阴陵泉。
2、寒湿凝滞型
症状:小腹疼痛有冷感,后坠胀不适,得热则舒,带下清稀量多,形寒怕冷,
大便稀薄。
取穴:关元、归来、地机、三阴交、中膂俞。
3、瘀血内阻型
症状:小腹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带下黄白或赤白相兼,腰骶部酸痛,经行腹痛,面色晦黯,肌肤欠润。
取穴:①中级、次髎、胞盲;
②归来、中都、地机。
4、正虚邪恋型
症状:小腹坠胀,劳累,经期加重,带下清稀,淋漓不断,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四肢无力,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大便稀薄。
取穴: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下髎。
产后少乳
1、气血虚弱型
症状:产后少乳,甚至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苍白,唇爪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
取穴:①膻中、乳根、足三里;
②脾俞、胃俞。
2、肝郁气滞型
症状:产后乳汁不行或乳少,乳房胀满或疼痛,情绪抑郁不乐,胸胁胀闷,饮食减少。
取穴:①膻中、乳根、期门
②肝俞、膈俞、内关。
更年期综合症
1、肾阴亏损型
症状:头晕耳鸣,心悸不安,心烦失眠,手足口热,口干津少。
取穴:肾俞、肝俞、心俞、三阴交。
2、脾肾不足型
症状:腰部冷痛,四肢不温,头晕目眩,乏力倦怠或形体肥胖,胸脘满闷,食欲不振,大便稀薄。
取穴:肾俞、脾俞、气海俞、足三里。
第二节五官科疾病
急性扁桃体炎
1、风热外袭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疼口渴,咽喉肿痛,吞咽不利,扁桃体肿大,色红无明细脓点。
取穴:风池、外关、尺泽。
2、热毒內盛型
症状:高热烦渴,咽喉疼痛,连及耳痛,吞咽不利,甚至困难,扁桃体肿胀明显或黄白脓点,口气秽浊,大便秘结。
取穴:大椎、曲池、肺俞、支沟。
牙痛
1、风热型
症状:牙痛剧烈,发作突然,牙龈肿胀,遇热加重,后兼腮颊肿胀,口渴舌红。
取穴:风池、大椎。
2、胃火型
症状:牙痛剧烈,牙龈红肿,颊腮肿红,咀嚼困难,口渴口臭,大便秘结,小便赤黄。
取穴:颊车、下关、支沟、承山、胃俞。
3、肾虚型
症状:牙齿隐痛,时作时止,日久不愈,牙龈萎缩,甚则牙浮齿动,伴腰膝酸软。
取穴:肾俞、志室、颊车、下关。
慢性鼻炎
1、肺虚邪滞型
症状:鼻塞交替性,时轻时重流稀涕,遇寒加重,鼻粘膜及鼻甲肿胀,可伴咳嗽、痰稀、气短。
取穴:肺俞、风门、身柱、足三里、
2、邪留血瘀型
症状:持续鼻塞,流涕粘脓,嗅觉不敏,声音不畅,鼻甲肥大色暗红,头痛。
取穴:太阳、肺俞、大椎。
第三节皮肤科疾病
荨麻疹
1、风寒束表型
症状:疹块瘙痒微红或苍白色,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以露部位乳头面手足为重,吹风受凉加重。
取穴:大椎、风池、风门、曲池、血海。
2、风热客表型
症状:突发风团色红,灼热剧痒,口渴心烦,遇热加重,常伴咽喉肿痛,发热恶寒或兼腹痛腹泻。
取穴:风门、风池、曲池、膈俞、血海。
3、脾胃湿热型
症状:突发急骤,皮疹色红成片,脘腹痛,恶心呕吐或肠鸣,小便短赤。
取穴:曲池、内关、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4、气血两虚型
症状:荨麻疹反复发作,疹块色淡,缠绵不愈,劳累加重,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食欲不振。
取穴:①风门、膈俞、脾俞;
②气海、血海、足三里。
神经性皮炎
1、风热血瘀型
症状:皮损成片,粗糙肥厚或伴有红斑,瘙痒阵作。
取穴:风池、曲池、风市、血海。
2、血虚风燥型
症状:皮损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瘙痒脱屑,状如牛项之皮,伴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取穴:膈俞、脾俞、肾俞、风池、曲池、三阴交。
第四节儿科疾病
消化不良
1、伤食型
症状: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腐臭,矢气较多,口臭,食欲不振,常伴呕吐。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
2、风寒型
症状:便稀多沫,色淡臭气轻,肠鸣腹痛,或伴发热,臭塞,流清涕,舌苔白润。
取穴:大椎、天枢、内关、上巨虚、三阴交。
3、湿热型
症状:大便如水样,夹杂不消化乳食,色绿或黄,可有少量粘液,每日10余次,肛门灼热发红,小便黄少,可伴有发热。
取穴:天枢、足三里、曲池、阴陵泉。
4、脾虚型
症状: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愈,便稀或水谷不化,带有白色奶块或食物残渣,进食后腹泻,面色苍白,睡时露睛。
取穴:中脘、足三里、脾俞、关元俞。
5、脾肾阳虚型
症状:久泻不止,甚或脱肛,食入即泻,大便为不消化食物,四肢不温,形体瘦削,精神委顿,睡时露睛。
取穴:肾俞、脾俞、命门、上巨虚。
小儿腹泻
症状:大便水样,或鸡蛋花汤样或稀糊状,色黄或黄绿,有少量粘液,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口渴。
取穴:胃俞、肾俞、大肠俞、中脘、天枢、神阙、关元、大横、足三里。
遗尿症
1、下元虚寒型
症状:睡中遗尿,醒后方觉,一夜可数次,精神疲乏,面色苍白或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白天小便频数清长。
取穴:关元、中级、肾俞、三阴交。
2、脾肺气虚型
症状:睡中遗尿,疲劳号遗尿加重,面白气短,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
取穴:肺俞、脾俞、气海、足三里。
3、肝经湿热型
症状:睡中遗尿,小便黄臊,性情急躁或夜间咬牙,面赤唇红。
取穴:中级、三阴交、肝俞、阴陵泉。
轻度颈椎病、肩周炎可按此法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