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因探究 > 舌苔形成原理与辩证的不传之秘中
舌苔形成原理与辩证的不传之秘中
为什么传统中医将“淡红舌、薄白苔”作为正常舌苔的标准呢?它的形成原理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白苔、灰苔、黄苔、黑苔、燥苔、腻苔、无苔、剥苔等等都是舌苔在病态下的不同体现,那么为什么“薄白苔”是属于正常舌苔呢?
只有正确理解“薄白苔”的形成原理与辩证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助于我们对病态舌苔进行正确的辩证与医治。
而所谓苔者,在石上为苔藓,在地上为青苔,在水上为浮萍,在天上为云彩,在人体为舌苔。名虽不同,理则一致。都是阴湿所化罢了。
例如北方山石,因处在干燥寒冷之地,多数不生苔藓。而秋天之所以“天高云淡”,也是因为秋季气候干燥原因,所以会万里无云。而夏季气候湿热,所以夏天的云彩丰富多彩、变幻多姿。同样,南方的云彩也普遍多于北方。
而舌苔的形成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与传统中医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原理也是相吻合的。同时,有助于我们对舌苔的形成,能够从宏观方面有一个大致的、直观的认识与理解。
然而,人体脏腑毕竟有其复杂性。传统中医对舌苔产生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认为由胃气所生;有的认为是胃中浊气所生;还有的认为是脏腑失和,脾胃之气熏蒸而成。
然则舌苔若由胃气所生,那么从“胃气主降”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的胃气是下降的,就不应该有舌苔。但是现实诊断中,无苔恰恰又是病态的一种舌象。
其次,舌苔若是脏腑失和、脾胃浊气熏蒸所生,那么“薄白苔”就不能作为正常人的一种舌象,而应该是反应脏腑失和、胃有浊气的一种病象。
所以说对舌苔形成原理的传统理解,是与中医脏腑基础理论相矛盾的,并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人体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封闭的腔体,内腔之中各个脏腑靠膈膜和经络相连相通。而津血之所以能够在脏腑与经络之间流通,靠的是腔内的热量推动。中医将津血统称为阴,将热量统称为阳。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是谓之常人。体现在舌象上面,阳即为“淡红舌”,阴即为“薄白苔”。
为什么阳体现为“淡红舌“,阴体现为“薄白苔”呢?
上文讲过,苔为阴湿所生,“地气上为云”,所以人体内阴气上奉为苔。五行之中,金为白色,若金就旺火,必被烧红;火灭则金又恢复其白色。同理,若体内阳气过盛,则舌质必红;阳气过弱,则舌质必淡;常人阴阳平衡,则必为“淡红舌”。
既然常人以“薄白苔”为无病之象,那么它与胃气是怎么样一个关系呢?
毕竟胃气以降为顺。
正常无病状态下,胃气是不断下降的,又是如何能上升化生出“薄白苔”的呢?
《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里清楚的讲明,所谓胃气以降为顺,并不是胃气从一开始就降的,而是先经过“上输于脾”和“上归于肺”之后,才再下降的。在阴阳平衡的条件下,胃气在上输与脾和上归于肺的阶段,必然会在舌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白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