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因探究 > 医案故事阴虚伤寒舌焦黑,景岳大补肉重
医案故事阴虚伤寒舌焦黑,景岳大补肉重
心身功课·康养身心▲(点击加入“心身新生”)
阴虚伤寒舌焦黑,景岳大补肉重生
张介宾《景岳全书》余在燕都,尝治一王生。患阴虚伤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热,便结,大渴喜冷;而脉则无力,神则昏沉。群医谓阳证阴脉,必死无疑。
余察其形气未脱,遂以甘温、壮水等药,大剂进之,以救其本,仍间用凉水以滋其标。盖水为天一之精,凉能解热,甘可助阴,非若苦寒伤气者之比,故于津液干燥、阴虚便结而热渴火盛之证,亦所不忌。由是水药并进,前后凡用人参、熟地辈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数两,冷水亦一、二斗,然后诸证渐退,饮食渐进,神气俱复矣。但察其舌黑则分毫不减,余甚疑之,莫得其解。
再后数日,忽舌上脱一黑壳,而内则新肉灿然,始知其肤腠焦枯,死而复活。使非大为滋补,安望再生?若此一证,特举其甚者纪之。此外,凡舌黑用补而得以保全者,盖不可枚举矣。所以凡诊伤寒者,当以舌色辨表里,以舌色辨寒热,皆不可不知也。若以舌色辨虚实,则不能无误,盖实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虚亦能黑,以水亏而枯也。若以舌黄、舌黑,悉认为实热,则阴虚之证,万无一生亦。
我在燕京的时候,曾经治过一个姓王的后生,30多岁,患的是阴虚伤寒。
患者舌头焦黑如黑炭,其间有芒刺干裂;患者身体发热、大便秘结、口渴明显、喜欢饮冷,而脉象无力,神志昏沉。一般医生都说,这是“阳证阴脉“,必死无疑。
我仔细诊察,认为该患者形气未脱,阴阳有根。于是,我采用甘温、壮水等药物,大剂量饮服,以救其本元,期间要求患者喝凉水,来滋润降温。
水,又名天一之精,其性凉能解热、味甘可助阴,不是一般的苦寒伤气的药所能替代的。所以,对于津液干燥、阴虚便结以及热渴火盛之类的病证,凉水是无所禁忌的。
这位患者在我水、药并用之下,前后总共用了人参、熟地等各一二斤,附子、肉桂等各数两,冷水也有一二斗之多。如此,患者的病证才逐渐消退,饮食渐渐恢复,神气复原。
但是,我察看了患者的舌苔,却依然是黑色,丝毫未见减退。我觉得很是奇怪,一直想不通为何它证都好转了,而舌色依旧如故呢?
几天之后,患者的舌头上突然脱了一层黑壳,而里面可以看到鲜红的嫩肉复生。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患者的肌肤腠理都已经焦枯,我的药物治疗使其舌头表面死而复活,肉都重新长了。假使我不用大剂量的滋补药,患者怎么可能起死回生呢?
这一病例,我特别记录下来,因为是一个经典而又严重的病证。
另外,凡是舌头发黑而采用滋补,性命得以保全的,实在这种例子有很多。所以,凡是伤寒诊断,可以用舌色来辨别表里寒热,这个不可以不知道。但是,如果用舌色来辨别虚实之证,则一定要小心,非常容易失误。因为,实证固然会导致舌色发黑,比如火盛导致舌面焦黑;虚证也可以导致舌色发黑,比如水亏使得舌面失养而干枯发黑。如果把舌黄、舌黑都认作实热证来治,那么遇到阴虚水亏证而舌头发黑的患者,恐怕要被治成万无一生了。
1、张介宾:明代医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撰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景岳全书》等医著。2、《景岳全书》:64卷。明·张介宾撰。成书于明崇祯九年()。全书分传忠录3卷,脉神章3卷,伤寒典2卷,杂证谟29卷,妇人规2卷,小儿则2卷,麻疹诠1卷,痘疹诠3卷,外科钅今2卷,本草正2卷,新方八阵2卷,古方八阵9卷,妇人方1卷,小儿方1卷,痘疹方1卷和外科方1卷。内容丰富,立论和治法均有独到之处。3、阴虚伤寒:素体阴血精元亏耗不足,如果外感风寒,则邪易直入深伏,难以透发则郁而热壅,进一步耗液伤津,导致形热,神昏,肠燥,脉微。4、阳证阴脉:阳证,指实热证;阴脉,指沉、迟、细、小、涩、结等脉象。《伤寒论》卷一辨脉法第一:”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5、形气未脱:形气指人体的形体状态和功能表现,其中,形体尚未明显消瘦意味着阴精尚存;精神气色尚未焦枯意味着阳气尚能维营。6、甘温、壮水药:甘温药常用力益气温阳,比如人参、白术、附子、肉桂等;壮水药多用来滋阴,如熟地、山茱萸、龟版等。7、天一之精:天一生水,指水为天地间最早产生之物。《易传·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汉·郑玄注:"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地六成水于北,天七成火于南,地八成木于东,天九成金于西,地十成土于中。"本案丁壮中年,却阴亏伤寒,提示精元有亏;现邪伏热深,舌黑焦裂,身热便结,大渴引饮,脉微神昏,一派阳证阴脉、阴竭阳越的危象。好在患者素本较厚,形气未脱。张景岳大剂甘温(人参)、滋水(熟地辈),使阴液充,使热气走;加以附子、肉桂引火归元;还有冷水甘霖,畅饮解渴。如此饮食渐进,神气俱复。其中舌黑竟然脱壳,新肉重生。
生命健康,有赖精充气运;精气不足,邪恋深伏。治本之道,一滋根元,二敛虚阳,三健大运,如此则本立而枝条,生息反复。正盛而邪自易出。至于大饮冷水,一般认为会耗阳留饮,但本案中附桂用量不轻,恐怕正好冲和两药的大热吧。另有甘澜水一物,扬之千遍,取其动性,去其寒滞,使其甘轻,可以更好的交通阴阳,益胃生液吧。
--END--作者:和风清阳、李磊图案:来自网络和风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