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种百科 > 下午也得动动嘴,吃点零食补充能量

下午也得动动嘴,吃点零食补充能量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5112756.html

很多上班族都有这样的经历:下午3点左右常常感觉到一点饿意,可是这个时间点有些尴尬,要等晚餐的话,还需几个小时,午餐又消化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其实可以先吃点零食充充饥。

中医有十二时辰养生之说,下午1~3点是未时,乃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消化吸收的,因此下午2~3点,补充点能量和营养素更有利于人体吸收。所以,上班族的办公室或者包里可经常备一些健康的小零食,如水果、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等)、酸奶、粗粮饼干等。

1

水果

如1根香蕉、1个苹果或2个小蜜橘等,这些水果物美价廉,一年四季都有,适合于绝大多数人,没有特别的禁忌。水果富含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营养素,对于长时间工作后缓解疲劳有积极的作用。

2

干果

红枣很容易买到,下午可以吃2~3颗大枣。坚果也少不了,核桃含有丰富的磷脂,可以健脑护心,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在单位里剥核桃声音太大,往往不方便,可以买剥好的,一次吃2个即可。

3

奶制品

奶制品也是非常适合下午的食物。酸奶1杯,再配2~3小块粗粮饼干。酸奶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质,可以补充人体工作、活动对蛋白质的消耗。粗粮饼干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富含膳食纤维,办公室一族平时运动少,多吃点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可以防止便秘。

三伏至,带你了解“冬病夏治”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的寒湿祛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所以中医素有在三伏天集中运用穴位敷贴、针灸等治疗方法进行未病先防、冬病夏治的传统。

年三伏天啥时候开始?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冬病夏治的疗效有哪些?

对于一些冬季好发的疾病(主要是虚寒性疾病),在夏季三伏天采用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的治疗措施来增强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驱除体内的阴寒之邪,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冬季易发或易加重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适合哪些人群?

适合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风湿疾病的人群及体质虚弱的儿童等。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常见的三伏贴,还有三伏天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一般根据病人的病症和体质的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三伏贴”具体怎么做?

“三伏贴”冬病夏治针对肺系疾病、骨与关节病、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力低下状况分别采用不同的特制药物进行穴位敷贴,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透药、经皮电刺激(模拟针刺的一种无痛治疗)及耳穴刺激、穴位埋针,从而实现综合治疗、加强疗效,以达到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

◆夏季不要贪凉,不要长时间在空调房内逗留或空调温度调得太低;

◆生活作息有规律,保证一定的睡眠;

◆治疗期间应忌食生冷、甜食、油腻和腥、酸、辣、酒等刺激食品,以清淡饮食为好,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此外少吸烟、少喝酒;

◆结合治疗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正常睡眠,以增强身体防病抗病能力,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茶两穴护血管

很多人认为,心脑血管病多发生于寒冬腊月,往往忽视了盛夏也是高发季节。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季节,《素问》中说道:“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由此可见,夏季更要重视养“心”。

中医认为,心为十二官之主,主血脉,藏神明,不仅与血液循环关系密切,还与人的神志、情绪等有关。《素问·五脏生成》中记载:“诸血者皆属于心。”若脉中血行受阻,瘀阻脉道,不通则痛,容易出现胸痹心痛;血不养心,心神不宁,会发生惊悸;若气机逆乱,上冲于脑,则见眩晕、失眠等问题;若瘀血阻塞脑络,会出现言语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

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妨喝些代茶饮,可有效预防疾病发生。1.陈皮荷叶茶。取陈皮6克、荷叶3克,闷泡5分钟即可饮用。陈皮性温,味辛、苦,《本草纲目》中对陈皮有记载:“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荷叶清香,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此款代茶饮适用于大腹便便、头身困重、口苦、大便黏腻、小便发黄、舌苔黄腻者,寒性体质或体质虚弱者不宜饮用。2.黄芪山楂饮。取黄芪20克、山楂10克,放入杯中,用沸水毫升冲泡,半小时后即可饮用。黄芪本作“黄耆”,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一句“补药之长”足以证明其补气作用。山楂不仅是人们熟悉的健脾开胃、消食化滞的食物,还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良药,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等功效。二者合用,可起到很好的健脾补气、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疲乏无力、心悸气短、胸闷不适、舌质紫暗者,阴虚火旺、感冒患者,以及经期女性不宜饮用。

此外,还有两个穴位对心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1.通里穴。通指通道,里即里面、内部的意思。通里穴为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侧,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通里穴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等功效。可用拿捏的方法按摩此穴,36次为一遍,拿捏3~5遍;还可从通里穴往手肘的方向推,每次推30~50次,可放松大脑、疏通血脉、养护心脏,对缓解头晕目眩、心悸、舌强不语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2.百会穴。该穴位于两耳耳尖连线和头顶正中线的交汇处,也就是头部的正中央,手足三阳经都汇聚于此,并与督脉交汇,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每天用指肚叩击或按压百会穴,可起到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

狂吃冷饮,小心脑结冰

炎炎夏日,空调房里吃冷饮被很多人视为最惬意的事情。然而,有媒体报道,有人因为贪吃冷饮得了“脑结冰”。这是咋回事?

“脑结冰”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实是指大量进食冷饮后引起的头部神经疼痛。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对类似病例进行讨论,并取名为“冰淇淋头痛”,也称“冷刺激头痛”,学名叫做“蝶腭神经节神经痛”。当冰冷的食物突然进入温热的口腔时,对黏膜造成了强烈刺激,使头部和面部的血管急速收缩,引起颞[niè]动脉痉挛,继而传导到大脑,这个时候,人会感觉额头中部或太阳穴附近非常疼痛,有的人甚至会恶心呕吐。这种疼痛通常持续几十秒钟甚至更长。有偏头痛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大量进食冷饮,除了导致“脑结冰”,过冷的刺激还会伤害肠道,导致胃痉挛、消化液分泌量减少,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等,进而加重营养不良,甚至引发肠炎、痢疾等疾病。

夏天吃冷饮,如何避开上述风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有些人群要慎吃冷饮,比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他们血管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突如其来的“骤冷”导致血管骤然收缩,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梗、脑栓塞等。此外,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时也不能食用冰淇淋,否则会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健康人来说,吃冷饮的量和方式要有讲究。不要一次连续吃雪糕、冰棍超过两根,瓶装饮料一次不要超过半瓶。喝液体冷饮最好使用小口慢饮的方式,吃固态的冰镇食物,可以先含在嘴巴前端,等接近体温后再慢慢吞下,以减少对大脑血管、咽喉和呼吸道的刺激。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吃冷饮时如果感觉头痛不适,可以用舌头顶住上颚,有助加速上颚恢复常温。还可以用手捂住嘴和鼻子,快速呼吸,能够增加进入上颚的热气流,缓解头痛。但如果持续恶心、呕吐、头痛,应及时就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zigi.com/bzbk/12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