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种百科 > 尚书青云作品淘书忆旧
尚书青云作品淘书忆旧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 http://m.39.net/pf/a_4706293.html淘旧书成为一种习惯后,旧书摊便成了一种牵挂。那些旧版图书用眼一瞄,便能基本决定取舍,倘遇故旧,更不免心动神摇。比如那本薄薄的小三十二开本《天云山传奇》,它躲在诸多的旧书中,落花人独立,茫茫人海中好像静静地在等待着一个人,而那人偏偏就是我。这是一部著名的中篇。拍过电影,当年我没看过,听过几遍电影录音剪辑。听电影也很好,可以自己设计场景,可以想象人物的容貌,可以通过声音感受当时的氛围。但无论如何,不如看原著。 再阅读这本小说定然不会有当初听电影录音的时候那样激动了。之所以买它,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更记录了自己的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中篇繁荣的岁月,优秀作品频出。那也是大型文学刊物盛行的时代,《收获》《当代》《十月》《长城》等等,每一期都有精彩的中篇,这些中篇未必都能读完,但那个时候确实不间断地阅读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当年的这些优秀作品,现在看来,写作手法和讲故事的水平都有些陈旧,估计很难入一些取法乎洋的高人法眼了,但它们难以让我忘记。事有机缘巧合,发现《天云山传奇》这个单行本不久,也是在旧书摊,发现了一本《获奖中篇小说选》,是下册。没过两天,我在另外一个旧书摊神奇地发现了这本书的上册。对于这两本分离的书来说,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珠联璧合,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激动。这套书收集的所有中篇,我大多十分熟悉。《人到中年》《没有航标的河流》《大墙下的红玉兰》《美食家》《蝴蝶》《蒲柳人家》等等,也包括《天云山传奇》。书到手激动归于激动,但我不会再阅读了,因为毕竟时过境迁,情境大变。书买到手,摩娑爱弄,之后束之高阁。只为因寄所托,虽有违买书的本意,也与书的本来作用大相径庭,不过这是一件温馨的事情。那熟悉的篇目,径直把我带回到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校园的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它迎着彩霞,傍晚它吻着夕阳。那时候,总能和最新的小说杂处,其乐融融,有书为伴,随着那些人物一起喜怒哀怨,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那些熟悉的小说里有我当年留恋的目光,能让我忆起当年青春的萌动。 当时,著名的大型文选刊物基本上是每期必买。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刊物,比如《辽宁青年》《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阅读与欣赏》等也是期期不落。《辽宁青年》在诸多“青年”里最一特色,是三十二开本,最后的内容往往是一部世界名著的梗概,而封三每期都是一幅世界名画,里面还刊登当时流行的歌曲,而且价格便宜,所以这本杂志尤其受欢迎。买来的杂志读完后,到放假便都弄回家。到毕业,居然装满满一个大麻袋。父亲是个十分慷慨的人,毕业那年的冬天,他把这沉重的麻袋一次性统统地送给了村子里一个制造鞭炮的人,于是这些杂志便飞上了天,变成了碎末,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在这些已然灰飞烟灭的杂志里有一本现在据说已经很值钱了,那是本刊登小说《露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的一期《人民文学》。因为小说有大问题,这期杂志当时是被责令收回的。 有个中篇不能不提,路遥的《人生》。这部中篇首发年《收获》杂志第三期,时间不长,就出了单行本。那个中午,我独自转书店,在一个偏僻的书店里,买到了这本小书。这是本让18岁的我发出了关于人生感慨的小说,我至今还能记起那个赶粪车老大爷关于人生的忠告。刊登这篇小说的那期《当代》和其他杂志一起消失了,但这个单行本,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后来一位同学借了去,这个曾让我心动的小说便没有了踪影。 那段时间因为对中篇小说的偏爱,还买了一套《外国中篇小说选》,上下册,这套书收录的篇篇都是精品。十分清楚地记得书中的第一篇小说是巴尔札克的《苏城舞会》。不过我对里面的《苹果树》印象犹深,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至今如在眼前。还有著名的《茵梦湖》,《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依然感动。还买了《梅里美小说选》,这位平生只凭二十几部中短篇小说而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他的《卡门》是真好。从学校毕业上班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喜欢读书,但阅读的兴趣大有改变,已很少为一部小说花费时间了。尤其近年来,所阅读的小说很少,中篇更少。如有人问我,既然已经不大阅读小说,那是不喜欢了?我的回答是:那讴!不读,也照旧喜欢。对于小说,我颇为自豪的是光会读不会写,从来不会,而且预计永远不会。锛锛凿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