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种百科 > 春天哮喘易发作,试试中医疗法

春天哮喘易发作,试试中医疗法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

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渐渐回暖,很多人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出家门,到郊外踏春赏花。对于很多人而言,春季是个好时节。然后对于哮喘患者来说,春天的花粉、柳絮、扬尘以及反复无常的天气都可能会导致哮喘发作,引发咳嗽、胸闷等症状。因此春季时节,哮喘患者要明确自己的诱发因素并积极避免它,当无法避免诱因时,要警惕哮喘的发作。

哮喘是一种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辨证论治

哮喘因先天禀赋异常、痰浊内伏,可分为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三个疾病阶段。

发作期

冷哮证

证候: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组方:射干、炙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紫苏子等加减。

热哮证

证候: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病机: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组方:炙麻黄、杏仁、黄芩、生石膏(先煎)、桑白皮、款冬花、法半夏、白果、甘草等加减。

风哮证

证候: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宿痰伏肺,风邪引触,气道挛急。

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哮。

组方: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白果、甘草、防风等加减。

喘脱危证

证候: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病机:痰浊闭阻,阳气欲脱。

治法:化痰开窍,回阳固脱。

组方:人参、炮附片、甘草、山萸肉、石菖蒲、白果、葶苈子、煅龙骨、煅牡蛎、蛤蚧等加减。

慢性持续期

痰哮证

证候: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

病机:肺脾两虚,痰浊壅肺,肺气郁闭,宣肃失职。

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

组方:炙麻黄、杏仁、橘红、法半夏、茯苓、炒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诃子、甘草等加减。

虚哮证

证候: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病机:哮病久发,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组方:黄芪、胡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冬花、陈皮、地龙等加减。

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

证候: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哮病日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

组方: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等加减。

肺肾两虚证

证候: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病机:哮病久发,精气亏乏,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益肾。

组方: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五味子、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等加减。

———中医———

日常保健

贴敷

炒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细辛、甘遂各10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将药糊贴敷于穴位上(双侧定喘穴、双侧肺俞穴、天突穴、膻中穴、双侧中府穴),胶布固定。贴2~3小时后去药洗净,注意防止出现明显的皮肤损伤。

注:

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注: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注: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注: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调摄

尽力祛除发病诱因。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寒冷空气等。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发物、辛辣等食物,戒除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防止寒冷刺激,预防感冒。平素还应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等,逐步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zigi.com/bzbk/13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