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种百科 > 那个书院,那座庙宇,那方人,那些事儿5
那个书院,那座庙宇,那方人,那些事儿5
养小孩很简单
晨钟暮鼓敲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起苦海迷离人。
我们六点多醒过来,弥勒古寺的早课已经做完了。
早起时修学的最高贵的品质之一,我们客家有句话叫早起三天顶个工,早起一年多个冬。
惜时以早起为第一。
这里六点半苦开始用早斋,有热腾腾的面条,清淡的稀粥,虽然简单,却洋溢着健康的快乐。
用完餐,耀莲师父亲自开车带我们去老先生的诊所。
车上我们继续请教师父,一个人带那么多孤儿,如何保证他们睡眠安稳,茁壮成长。
耀莲师父轻松地说,养小孩很简单,也很快乐,只要肠胃不堵,他们一般很少生病闹人。
我们给孩子吃得很简单,粗茶淡饭,一是素食,二是不多吃,孩子这样养,大便颜色都很好,整个人就很正常。
我们晚餐后,都没让孩子吃硬的东西,孩子能一觉到天亮。
我们又谈到老先生。
耀莲师父说,你观察那些自我意识很重的人,都不大愿意去付出,而不大愿意去付出的人,身体都不大好。
我们劝人去付出,就能收获健康。
你看老医生乐在其中,一天到晚看病忙,但忙得充实,忙得不累,他发心来义诊后,整个精神比以前都要好。
每个月心念都想到要去古寺,要去义诊,这个念头一下子修了多少福啊,福报大了,障碍就小......
三个传承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吴老先生药房,一下车就看到一排凳子上坐满人,才七点多,老先生就已经开诊了。
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走,争取迅速到诊台去。
老先生欢容喜笑站起来,安排椅子给我们,老先生这种热情跟主动让我们年轻一辈既感动又惭愧。
很快老先生就进入诊病状态,第一个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的患者来复诊,基本上好得差不多了。
老先生有三个传承。
第一个家里祖上治四时感冒,在家里堪称一绝,有机会要跟大家分享这个南方潮汕地区治四时感冒的地方名方。
第二老先生的外科疮肿皮肤病,外用药,来自于岳父那边。
老先生说,我岳父用的治带状疱疹要外用,这药敷上去,疱疹就不会扩散,慢慢枯黑,头就掉下来。
一般外用雄黄,白矾等分调敷。
这个带状疱疹病在胸肋,所以内服汤方,我用四逆散,加丹参、土茯苓、银花、连翘、板蓝根。
胸肋乃肝经所布,疱疹有湿、有热、有淤。
湿重用土茯苓。
热重用银花、连翘、板蓝根。
淤重用丹参、红花。
第三个是来自于揭阳的名医刘百明老先生,这是吴老真正的恩师。
吴老跟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吴弥漫教授,是同村而且是同时侍诊于刘百明前辈身边。
刘老前辈一天看两三百病人,一圈学生围着他,两边摆开,同时有两个学生在开方。
老先生说,刘师带徒,就连儿子把处方写潦草了的话,老前辈都要叫他撕掉,重写,说,开方是救人不是害人,不能让人猜,写字漂不漂亮不重要,关键是叫人家容易看。
练功
老先生说,如果我这样工作量,早晨没有充分地锻炼的话,是应付不过来的。
现在有很多老师到第四节课的时候没精神了,中医叫气虚湿重,我看缺少锻炼。
我们问老先生,有哪些锻炼方法?
老先生讲了三式。
第一式五体投地,前面讲过了。
第二式椅子功。
第三式米字形操。
老先生自信地说,这三式坐下来,颈椎没问题,腰脚没有问题,整天伏案工作都没有事。
这不到半小时的锻炼,可以保一天的健康,这是我常年一整天上班都精力充沛,游刃有余的秘诀。
我觉得把钱财,时间用在看病吃药上,不如多用在练功夫锻炼身体上。
通过这样锻炼,再多的病人来,我都保持轻松自如。
原来用兵之秘在于练兵。
我们都很想看老先生的椅子功跟米字形操。
老先生马上亮出自己特制的锻炼道具。
椅子功分三部曲。
第一部踩空,就是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两条腿踩空,像踩自行车那样,一次可以踩一两百下。
老先生特别指出,这对于膝盖有伤,难以承重的人来说,可以越练越强壮。
我们问,老先生如何得此功法?
老先生说,我是看了电视,按照上面讲的,专门做一张,电视讲到一位95岁的老中医,一天看很多病人,还才思敏捷,记者去采访他。
老中医说,吾少年时体质极差,后得一老和尚教此功法,每日勤练不辍,体质力量日渐强大。
练功得法,加上坚持不懈,连极其病弱,都可以转为雄强,何况普通亚健康。
记忆力不亚于年轻人的秘密
老先生记忆力好,一个是有大量习劳锻炼,身强体健是记性的根基。
第二老先生的心很专,很静。
老先生说,要视书如师,视经如佛。
我认为学习《伤寒论》,这些经典的东西,要像修行人学佛经一样,需要无比恭敬,如同学《伤寒论》,要拜两千年前的仲景为师,突破这个时空维次,看他的书像老师在前,这样心无杂念,念他的条文,很快就铭记于心。
老先生说,得益于这样的心态,我08年学佛念《大悲咒》《心经》,十小咒,人以为很难很苦,我很快很轻松就背下来了。
老先生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看来医子不是记忆力不行,也不是资质不够,学不好医,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恭敬心退失了。
如何记忆中药学
有个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本科的学生,是老先生的亲戚,她在读中药学时觉得很困难,要背性味归经,主治功效,还有用法,禁忌。
背了头忘了尾,背了尾忘了头,背了中间忘两边。
老先生说,有些条文要死记硬背,考验心无杂念的功夫,但也有些知识可以运用一些诀窍,我是比较重视中医基础的。
你只要真把中医基础读透,再有这些中药的总论,那些具体药物理解,你推都可以推出来,八九不离十。
比如我以麻黄为例。
你只需记好它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那它的性味归经,不用记了,自动出来。
麻黄能解表散寒,它是温的。
能发汗,往外宣肺,它是辛的,辛能行能散。
它能利小便,带点微苦。
发汗肯定走表,利小便能走膀胱经,肺主皮毛,膀胱主水道,这样一推导,思维灵活,记性也好,考试必得80分以上,我用这方法学习起来,非常轻松。
学中医最重要的是中医学基础,很多人不重视基础,就直接跳过去学专科,学得很吃力,效果又差,还浪费时间。
真把基础学好,内外妇儿,你翻过去,就懂了。
所以真正办中医进修班,不用高学历,有小学毕业,也可以学到高水平。
平生很得意的一张处方
吃完饭,我们在老先生家二楼,继续记录。
老先生分享自己的案例,如数家珍,怎么讲也讲不完,我们边记边听,如同身临其境,无形中治好很多病。
这个大概就是真正中医的传承。
比如益气聪明汤,老先生不讲,很多人怎么也想象不到,可以用补法治好高血压。
老先生说,有一个老妇人,她儿子很有钱,在深圳广州,带他母亲去看病,起码要挂几百块钱的专家门诊。
可血压一直还高,头晕耳鸣眼花,很不舒服。
中医生看到血压高,一般都不敢用补,我们不是按照这仪器标准,而是要看辨证标准。
我们不能受高压能不能补的限制,病人头晕眼花,没力气,脉弱,耳鸣,就是典型的气虚,清阳不升。
就直接开李东垣《脾胃论》的益气聪明汤。
结果几剂,头晕耳鸣好了,人也有力气很高兴,血压居然降下去了,过来说,医生啊,你这药怎么比几百块钱挂号的专家那药还要好?
老先生说,我就想西医讲头晕耳鸣跟血流量差有关,用一些扩血管的药。
而我们中医的益气聪明汤,就明显有升清阳扩血管的作用,还能使头脑微循环更丰富快速。
所以说,一味讲高血压不能补是不妥的,我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这些气虚清阳不升的,效果很好,颈椎病清阳不升的也可以,这张处方我用得很得意,基本上每天都会用到不少。
基础理论是最高秘诀
老先生说,我要求我女儿、外甥女,要把最基础的阴阳五行脏腑概念理论搞清楚。
现在学中医的学生,很多只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中医情结,一考完就忘了。
这些最普通的理论,可以直接在临床建立信心。
老先生举例说,比如头晕痛,你治他的肾,有些病人就不解了。
有个55岁,脑萎缩的患者,在卫生院里打吊针吃药,还是没法自己走路。
卫生院的副院长跟我很好,他看到用西药,还有吊针没效时,便说,我带你去见一个非常有名的老中医。
来的时候,他儿子开车,被儿子扶着,进来看病。
吃了十天的药后,自己开车来了。
那药就是补肾填精的,我根据他脑萎缩,腰酸肾虚,脉弱,上病下取,开补肾的药。
肾藏精,主骨髓,脑为髓海。
这么普通的中医理论,用出来,效果却那么好。
这样你对中医就很有信心。
大家想不到这么普通的六味地黄丸、右归饮,补肾填精,就能治疗脑萎缩。
高深的中医思维
老先生又讲一个案例,说,上次我女儿碰到一个眼肌痉挛的病人。
她来的时候已经看了很多处医生,都没看好。
我就给她开陈夏六君子汤加白芍、僵蚕、防风、丹参。
结果五包中药,吃完就全好了。
我女儿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治?方剂书上也没有这样记载啊?
我说,用最基础的理论,来指导我们临症运用,常常能发挥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医基础讲到,眼轮归脾所管,病人舌苔腻,偏白,乃脾虚痰湿,所以我用陈夏六君子治其根本。
加上《内经》讲,脾病则九窍不利,九窍不利有脾虚,要先治脾。
陈夏六君子汤是治脾虚痰湿的第一方。
我为什么用白芍?
白芍有缓急的作用,痉挛用芍药甘草汤,能缓急止痛,再加上僵蚕、防风,有祛风定痉治其标的作用,配上丹参,有活血祛瘀作用,收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
听完这案例,你如果是中医行家,没有不点头拍掌叹服的。
用这么朴素的基础理论,却能快速指导药物,把疑难怪症降伏住。
如果不是精通基础到炉火纯青,不会这样信手拈来。
老先生说,这些中医基础有极抽象的道理,没有师长指导,常常不容易搞好,中医一定要有师承,有基础,要用原汁原味的基础理论来辨证。
不要因为它朴素简单而小看它。
这种分析病症的中医思维,常常比无数偏方秘方更有价值。
老先生不是在教方子,而是在教一种高深的中医思维。
几个特点
在吴老先生诊所,我们发现有几个特点。
第一这里每天即便看超过一百人,也不用挂号,病人自动守序。
第二这里即便人再多,也安静不闹,像图书馆一样安静。
第三这里的病人,走后不仅像老先生告别,还向药房工作人员告别,像亲人一样亲切。
第四老先生没用算盘计算器电脑计药费,连这点时间都省来看病。
第五这两天跟诊,都是九十多病人来看病,老先生平均三分钟看一个,还保证疗效。
第六老先生看病,谈笑风生,病人如沐春风。
第七处方快而不乱,字工整易看。
跟诊有得(多多干货,不要错过)
今天跟诊有得。
1、刘百明先生自拟一个南方常见胃痛方,符合气阴虚,又夹湿的人参谷芽和胃汤。
2、妇科白带多腰酸,肾虚夹湿,六味地黄汤加白小娘(南方治肾湿特效草药)、甜牛力(牛大力)、萆薢(又名川亥)。
3、我女儿以前开方,为了加快速度,药物用同音字代替,可以节省笔画。
我说,不能这样开,同音的字,代表不同的意,书上怎么开就怎么开,我们是中医,要做一个榜样给人家看。
4、老先生开的方既快,字又整齐,一目了然,这是定静的功夫。
老先生曾经上午四小时,自己没有女儿帮助,一个人独看八十号病人,全部完成,平均三分钟一个,四诊合参,没有偷工减料,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条龙。
老先生说,这只是思路比较快而已,用电脑还慢了。
像刘翔跑步一样,跑得很快,那是前面基础打得好,基础不好,想跑快也跑不了。
5、妇女洗衣服洗碗,着风凉伤水,关节痹痛。
老先生说,风寒湿都不明显突出情况下,我就拟用一个风湿合剂(四妙散加味),比较综合,没那么偏颇,效果不错。
苍术10克,黄柏5克,薏仁15克,牛膝10克。
忍冬藤15克,络石藤15克,鸡血藤15克,桑寄生15克。
防己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秦艽10克。
6、便血,痔疮出血,大便又硬的,用槐花散加味,槐花10克,黑荆芥10克,黑侧柏10克,枳壳10克。
防止大便干燥,加增液汤,玄参15克,生地15克,麦冬10克。
让大便由硬变软,容易排,常加草决明30克,炒莱菔子15克。
老先生说,此二药通便消食,减肠压好,乃中医学院吴弥漫教授最喜用的软便二药。
7、现在秋天到了,既干燥,外面又凉,凉燥比较多,要温润。杏苏散常用。
杏苏枳桔橘夏前,苓草枣姜为末煎。
外感凉燥咳嗽止,轻宣温润化痰痊。
吴鞠通这个杏苏散轻宣润燥,适合秋天干燥久晴不雨,所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年代,天凉咳嗽咽干。
老先生说,如果喉咙痒痒的,用杏苏散合止嗽散,干咳流鼻水,秋燥就是这表现。
8、在这里跟诊,跨度太大,一下子外科皮肤病,一下子痔疮便血,一下子孩子咳嗽,一下子失眠......
老先生说,在民间临床,什么病都有,都要学一些,要学而不厌。
9、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烦躁汗出,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老先生又说,但他大便拉稀不成形,治疗还要加温胆汤,温胆汤治肠道里的痰湿,这样合方治疑难叫恰到好处。
古人讲,奇方治不了则偶之,单方拿不了,就合方。
10、小孩子鼻炎,咳嗽,怕风冷,苍耳子散。
即苍耳子8克,白芷8克,辛夷花8克,薄荷8克。
咳乃气机不顺,加杏仁8克,桔梗8克。
痰湿多,可加进二陈汤。
如果咽喉还痛,鼻炎伴咽炎,化热了,加银花8克,连翘8克,黄芩8克,岗梅12克。
岗梅在南方又叫土甘草、秤星树,乃风热咽痛特效药也。
一个鼻炎伴咽炎,常见小儿病,化裁就这么简单灵活。
11、老先生说,像这种舌苔淡白,痰湿犯肺的咳嗽,用枳杏二陈汤,即二陈汤加枳壳、杏仁。
我们听后觉得这就是掏沙炼金,这里头都是几十年来晾晒的干货。
12、常碰到肺炎或感冒的病人,用了清热消炎药过后,咽喉都闭住了,一般西医只消炎下火,不能下痰湿,不知化痰开结,这时舌苔白,是要用温药半夏厚朴汤。
13、女的痤疮一般要考虑月经,像这例月经比较慢,肝郁脾虚,不能用清热解毒,我们用逍遥散加丹参、益母草,经水通调了,痤疮就好。
14、像中药荆芥、薄荷,都要后下,不后下煮太久,芳香一挥发,效果不太好。
15、白领容易着急紧张,胸闷,血脂高,用四逆散疏肝解郁,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茯苓、泽泻利水消肿。气血水一起调。《黄帝内经》讲,通调水道,水津四布,身体就好。
16、贫血不单要考虑到脾胃后天之本,还要考虑到肾先天之本,少气懒言,腰酸心慌,补中益气汤还要加补肾的杜仲、狗脊、牛膝,养心的枣仁,茯神,这样全面调理。
17、很多人体虚,直接用黄芪、党参、当归煎水喝,这是食疗型的,真正中医要君臣佐使配合,才有效果,打仗不能光杆司令。
有位西医,气虚,我给他开补中益气汤有效,后来他自己按每味药10克去抓,没效,再按原方原剂量开就有效,问为什么?
我说,中医不能够这样搞,是有君臣佐使的,像炒菜,主菜跟调料配菜等分就麻烦了,党参、白术、黄芪是主菜,升麻、柴胡是配料,不能喧宾夺主。
临床上是很微妙的,有时差之毫厘就谬以千里。
所以乡村医生,西学中的,他们水平都有限,很需要有人来带,来培养。
18、老先生说,老人气虚,脏器下垂,补中益气汤加羌活3克,又名提气散,这是我在老师那里学到的,还要加枳壳10克。
19、慢性结肠炎,现在年轻人很多,大都是吃出来的,老拉肚子,一天多次,脾虚夹湿,用参苓白术散。
有热毒,加蒲公英、败酱草各15克。
我在外面开参苓白术散,少用薏米,因为一些药房偷懒,薏仁不炒,或炒不到火候都不行,凡是健脾的,都要炒过,比如炒白术,炒薏仁,炒到金黄味香能醒脾化湿。
我常用苍术代替,参苓白术散加苍术10克。对于脾虚湿盛的肥胖,还可以再加大腹皮10克减肥除湿。
但是冰冻饮料水果不可再吃,矿泉水凉茶也要少喝。
20、感冒有时不是风热的银翘散,也还没到风寒的荆防败毒散那程度,我自己拟了一个处方,开辟这张处方,治四时感冒,荆芥8克,薄荷10克,后下。防风10克,白芷10克,苍耳子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岗梅15克,甘草5克,天花粉10克。
常有些病人吊针几天,乃至一周都不好的,这个方子,两包就好了,如果表症重,加羌活8克,胃肠差,去掉银花、连翘,加藿香10克,陈皮5克。
老先生本身家里治四时感冒就是一绝,这张处方单可以说是家传之秘,我们问老先生能不能公开?
老先生说,没有秘密,这张感冒方临床用,效果很好,很灵活。
21、头晕眼皮重,拉不起来,或耳鸣或鼻塞,是气虚,清阳不升,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参芪升葛黄柏并。
更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22、小儿体虚,补中益气汤我用得很多,常加枳壳,补中带消,才会吸收。
23、现在鼻子咽喉都发炎的人很多,为何?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饮食污染,但消炎下火很难好,这是过度饮食伤了脾胃,脾胃虚则九窍不利,常用到半夏厚朴汤合温胆汤。
24、气阴两虚,用补中益气汤时,把党参、当归换成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立马化温补为清补,很灵活。
25、肾虚夹湿很多。
夹湿热,用六味地黄加三妙散。
夹寒湿,用六味地黄加肾着汤。
临床很多微妙的地方,有时相差一点点,就是另外一个证型。
26、月经一来就拉肚子,脾胃太虚,用调中益气汤,就是补中益气汤去掉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还可以加藿香、陈皮。
睡不好觉,加养心养神的药,枣仁、茯神。
27、生气了,胸又闷,胃又胀,有肝郁,也有脾湿,四逆散加六君子汤。
28、慢性鼻炎气虚,寒痹,益气开表,玉屏风散加苍耳子散,这样灵活合方,有信手拈来之感。
29、临床上有种咽炎,病人老说,医生我喉咙烧,有气在那里,不舒服,一治胃就好了。
这类病人常常看什么事情都不顺眼,多疑,还怀疑自己是肿瘤,其实是痰气互结,半夏厚朴汤加温胆汤。
30、睡不着,又胸闷,反酸,这是胃不和则卧不安,用温胆汤,专治胆胃不和,睡眠不安,但还要加疏肝来治胸闷,为何?因为肝气布胸胁。故温胆汤加柴胡、郁金等。
七分饱最好
这30条跟诊小得,只是一个上午就收集到,为了避免干货太多,大家吃伤了脾胃,还是要慢慢来,小口小口,千万别噎着呛着哦。
智慧在平常栽花养鱼里,花朵浇水太勤,就容易烂根,鱼儿喂食太频繁会饱撑死,所以动物花草吃太饱会死得早,适度饥饿,耐得久长。
记得耕读幼儿园的老师讲,他们有个地方善种萝卜,前面绝对不能浇太多水,要保持干爽的土壤,半个月萝卜的跟自动会伸到土壤深层,这样萝卜因为适当饥渴感,根苗更茁壮。
这时再稍下点普通的水肥,会长得非常漂亮。
相反前面浇太多水肥的根苗,却不肯往深处扎,生命力不顽强,反而烂根,死翘翘,这叫干脆肥浓,腐肠之药。
好像吴老他读书时,根本没有那么多泛滥的知识,就那几本古籍,一本《时病论》三毛钱,都无限地爱惜,把治湿之论背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消化彻底,没有半点副作用。
不像我们现在,知识大爆炸,每个人大脑都吃撑了,反而难运化,脑瓜糊了,转动不灵光。
可见老子《道德经》讲,少则得,多则惑。
这里开西法师也讲,广学多闻不是聪明绝顶的人不要轻易干,一门专入,更容易成就。
老先生能够在缺书少吃的年代,自学成才,这是三分饥与寒在推动,对知识的饥渴,追求的动力是很强的。
所以每天大量地阅读,跟每天暴饮暴食,其实没什么两样,停下脚步,赤脚在黄土地上走路,让自己饿一饿,你吸收消化更好。对每个知识点,多咀嚼,消化好,才吸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