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种百科 > 嘴里常有异味是病,教你对治各种口味的

嘴里常有异味是病,教你对治各种口味的



一、口苦

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

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

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

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

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

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

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

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2,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3,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

方药选用:

1,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可用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

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六、口淡

口淡,为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

口淡一般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

七、口涩

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中医认为口干涩多由肝肾阴虚、津不上承引起,或由热盛津伤、煎灼津液所致。

方药选用:黄精15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沙参10克,枸杞子10克,百合10克。泡水代茶饮用,有助于减轻口干症状。

八、口辣

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偏方1、肺热壅盛

主证:口舌辛辣,鼻咽干燥,咳吐黏稠黄痰,烦躁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治法:清肺泻热。

方剂:桑菊饮与泻白散化裁。桑叶,菊花,杏仁,薄荷,连翘,芦根,桔梗,大贝,桑皮,地骨皮,甘草。

加减:热重者加石膏,知母;痰多者加瓜蒌,半夏,陈皮;郁热重者加山栀。

偏方2、胃火上炎

主证:口辣,口舌干燥,消谷善饥,胃脘灼热,齿龈肿痛,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数等。

治法:清胃泻火。

方剂:清胃散加减。升麻,川连,当归,生地,丹皮,石膏,石斛,麦冬,甘草。

加减:胃液不足者加知母;热重者加山栀;舌苔黄腻甚者加佩兰,藿香;便结者加大黄。

偏方3、肝火偏旺

主证:口辣伴有面赤目赤,口干口苦,喜怒,胁痛胁胀,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火。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木通,泽泻,柴胡,车前子,生地,当归,山栀,龙胆草,甘草。

加减:目赤者加菊花,木贼草;伴有阴液不足者加麦冬,石斛,知母。

偏方4、心火上炎

主证:口舌糜破,疼痛,口中常有辣味感,小便短赤,淋痛,舌尖红赤,脉细而数。

治法:清心降火。

方剂:导赤散加味。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焦栀,知母,车前子,赤苓,泽泻,滑石。

加减:肾阴虚有内火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属心阴不足有内火者可配合清心莲子饮服用。

大家应该知道了治疗口辣的偏方了吧,有的时候是上火了,特别是胃部不好的人总是会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口辣,口苦,口臭的现象都是很明显的,对于胃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家是要重视的,积极的去治疗才会避免病情的蔓延。

编辑声明

  佛医堂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编辑

郭婷

移动互联网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的源头

欢迎加入佛医堂公益团队

“佛医堂”

官方微博:

佛医堂

官方博客:







































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ozigi.com/bzbk/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