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推荐医院 > 咳论案例多年脔咳不出,虚热,干姜甘草五
咳论案例多年脔咳不出,虚热,干姜甘草五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onghe/89ac7.html
导火索
一般受了风寒,头几天感觉不舒服或发烧发冷,好些后有转成咳嗽,咳嗽好些了有转咽炎、咽喉痛,有些不定期发生口腔溃疡,如果成了虚热,清热方法不对越清越虚。因为我们平时不清楚感风寒时及时驱寒处理,寒在表皮肤时过早清热去火或郁热传里后用的消炎药没清热解毒,虽然不是很严重的病,病根不去始终就是导火索。
咳,现在都认为肺部感染,其实不然,五脏六腑皆可引起咳,咳的症状不同。咽是咽,喉是喉,咳是咳,嗽是嗽,喘是喘,症不同,治法也略有差别,可能同病异治,也可能异病同治。
《咳论篇》
咳的起因:冷饮与四季受寒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的开闭出入在皮肤毛孔,人身最外表的皮肤毛孔最先受到邪气伤害,邪气也从皮肤毛孔出入体内。
寒凉的饮食进入胃里,寒凉之气从肺脉传上至肺部感染寒气,肺内部受的寒与外部皮肤入侵的邪气合起反客为主,肺部为驱除外客,表现为肺咳。
五脏都按其四季的时令五行相旺受病,如果不是当季时令的脏器受病,就是其它脏器相传过来的病。
人体内气血变化与天地气候是相通相应相参照,五脏治疗应依据时令推断,感染了寒就生病,轻微的是咳,严重点的会泄泻和痛。
秋天肺先受邪,春天肝先受邪,夏天心先受邪,冬天肾先受邪,每个季度中最后18天至阴之时脾先受邪。
五脏咳的症状差异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的症状:咳而且喘息有声,甚至咳出血。
心咳的症状:咳就心痛,喉中似有东西梗阻住,甚至咽肿喉痹。
肝咳的症状:咳就两胁下部痛,甚至不能转身,转身两胁至腋下满胀痛。
脾咳的症状:咳就右侧胁下隐隐作痛并引起肩背作痛,甚至不可以动,动就更加咳。
肾咳的症状:咳就腰背相引作痛,甚至咳涎液。
六腑咳的症状差异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五脏受病久咳不好,就移病到相表里的六腑。
脾咳沒有治好,就移病到胃,胃咳的症状:咳而且呕,严重的呕甚至有长虫呕出来。
肝咳没有治好,就移病到胆,胆咳的症状:咳而且呕出胆汁。
肺咳没有治好,就移病到大肠,大肠咳的症状:咳而且会大便失禁。
心咳没有治好,就移病到小肠,小肠咳的症状:咳而且失气屁出,呼吸断停。
肾咳没有治好,就移病到膀胱,膀胱咳的症状:咳而且遗尿。
以上久咳还没好,就移病到三焦,三焦咳的症状:咳而且腹部胀满,没有食欲。
不想饮食,最终都会聚焦在胃,并关系到肺部,使人多痰涕、唾沫而且面部浮肿,形成气逆。
咳的治法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针灸:治脏咳取俞穴,治腑咳取合穴,浮肿取经穴。
案例:脔咳不出,虚热
事由:小孩一起玩的妈妈问起多年的咽炎是否可以看看有什么方子。
症状:每隔一定时间嗯嗯咳几声,有时有痰,持续时间十几年了。睡眠质量一般。无脚冷等象。舌苔干红绛。
脉:左寸洪大第4跳往复有节律,左关沉伏数,左尺沉滑数。右寸浮无力,左关缓沉,右尺沉有力。
左尺滑数应是月事,未多问。
?
辨症:六脉异常在左关上,无胁痛、头痛(后说有一点点)等症,病位应在心胞络不是足欮阴。
右尺大缓胃还算正常,沉应里有寒困。
舌苔红绛无光:津液焦灼,虚热在上。
虚实寒热表里:寒在中,虚热在肺与心胞。
病因分析:早些年的感冒没及时治好,病邪转到手欮阴心胞,在咽部形成气血互结,久而郁热,引起肺脾气升降失常。
辨方:
治疗思路,温中散寒,敛阴散结,凉润清热,起阴生津。
第一步,恢复正气,消气结,用干姜甘草汤组方,如果药后口渴说明虚热在上。
第二步,生津止渴,麦门冬汤,阴阳平和,改变阳不入阴状况。
第一次方药
咳脔、梅核气,《金匮要略》有半夏厚朴汤,里有茯苓,本身津液不足厚朴茯苓不用,只用半夏降水,生姜升津液。
温中生津:干姜、桂枝、炙甘草、生姜。
敛阴:五味子、牡蛎。
升散结气:牛蒡子、荆芥穗、紫苑。
排脓:桔梗
散结水:胆南星、姜半夏
清虚热:知母、天花粉、玄参
肝胆郁热:茵陈。
第一次方子:
干姜4,炙甘草15,五味子6,牛蒡子6,桂枝4,茵陈9,紫苑9,桔梗12,姜半夏12,天花粉9,玄参12,胆南星6,知母12,牡蛎15,荆芥穗6、生姜5片。
九碗水煮成三碗。二剂。
药后异物感大减,有口渴,一天还有几次咳带痰,略有微头痛。
病邪已从表出,内结气松动,更改方剂以润肺起阴为主。
第二次药方:
取金匮皂角汤、桔梗排胀汤、麦门冬汤组合,改变半夏厚朴方,炙甘草换生甘草解毒,以山药易粳米,紫苑花开散结。总体平胃育阴,阴回阳降,肺气宣通。
生甘草9,牛蒡子6,桂枝4,皂角刺6,紫苑9,桔梗12,姜半夏15,红参6,胆南星6,麦门冬25,山药12,大枣8个(撕开)。
二剂。
药后症状基本消除,肠胃通畅,感觉良好。
总结:
1、病因从因解,疑惑本病无表症,但是左关属血分阴气结应该有隐性表症才对,还是用甘草干姜加少量桂枝给寒气留下出路,牛蒡子疏散,紫苏叶也是可以,吃药后过程中有两天轻微头痛后又消失,说明判断还是有道理。寒气没了,阴结自己就散开,肺气增强痰自然咳出来。
2、虚热是后期产生,五脏不调。麦门冬汤原方高妙,参枣强五脏、麦冬清润、甘草粳米生津四布,虚热良方。这个案例如果用生地、黄芩效果不佳,如用厚朴不如少加枳实,都是依症状而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