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预防治疗 > 从舌质舌苔的本质我们看到了什么
从舌质舌苔的本质我们看到了什么
《三理道医体系》“易医舌诊”思维下的产物。
观舌象断病机原理何在,因舌体有阴阳舌质舌苔。
问阴阳之表里寒热内外,分左右定上下中宫不殆。
知脏腑寻时空两端无碍,里舌质定本体细胞形态。
道空间有形间无形两开,表舌苔具能量状态无猜。
千万不要把自己陷入阴阳表象的坑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象是没有穷尽的。《易医舌诊》讲观舌是从时空节点开始,因为这是阴阳之根。舌象以“舌质”与“舌苔”两部分构成,所以在观舌的时候不但需要观测舌苔的变化也要注意舌质的变化。所以才说:“里舌质定本体细胞形态。”解释一下就是舌本体的肉质部分,反应人的机体脏腑组织细胞的活力。
打个比方来说:“观舌体发硬,则反映(脏腑功能降低,其实就是细胞活力地下),而脏腑机体的构成主体则是“土”,当然这个土是太阴湿土。当湿土中水分变低则湿土变燥土,活土变死土。那么这时候反映到某个脏腑的舌面反应区域就要呈现不同的变化,此时以象观之就是“里舌质定本体细胞形态”,所以脏腑机能可以正常运行就是细胞活力四射。
舌苔就是舌面上的物质,反应人体空间的状态。学中医一定要具备立体思维,因为人就是立体的,五脏六腑各有本体,一同悬于腔中。“腔”者何意?人体之空间也,此乃一体之大空间。往小了说(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颗颗独立又成整体),其间隙则也为空间也以小空间论。内经讲大五行,小五行,人体则亦然。
回复楼上问题(天天向上:时空节点古人就是按照十二辟卦图来表示的吧?)
24节气比那个更详细,十二消息卦是大模型,以六爻卦阴阳爻之变化来模拟阴阳消长的过程。
我们接着说舌苔,舌苔可以观察机体空间能量的状态,以有形的物质计算无形能量的切合度,从而推算脏腑空间区域的阴阳变化(这里是以有形看无形算有形)。古代的子学思维都是立体的,包括大家看到的太极图其实要想弄明白也要立体看,那个玩意儿就是个立体模型。为什么很多人越弄越糊涂,最后开始自己编撰呢?就是因为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觉得不弄出点啥来没面子,于是乎就开始胡编了。包括河图、洛书都是立体的。
而大家所看到的则是投影图。估计很多人不太理解什么叫投影图,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个物体,但是你从上面(这个叫平面图)只能看到从上到下的投影;你从一个侧面只能看到一个侧面的结构,但是把这三个面的节点链接来就是立体图。我们上学的时候那时候学立体空间建造,就是用三个面链接画出立体图,而且是手画。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古代子学内容,要立体观测这样才能把本来感觉不合理的内容看出究竟。不是那些“不科学”,是你根本就没看懂,是看的人没文化的一个表现。
中医也是这样,想要学好中医首先就要给自己塑造一个立体思维模式,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说《易医舌诊·观舌实录》是给大家换思维的原因。
舌质预设构建空间的基础,舌苔就是空间产物。其实宇宙间就不存在不可见物,包括能量也是有形的,只是人体的感官看不到而已,因为那种能量的维度高出三维。但是古代大智慧者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通过万物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的理论制定出来了通过有形观测无形的方法。因为物质与能量是统一的,起码在我们所处的空间呢是这样的。
所以《易医舌诊》要讲阴阳之根、五行之本、能量循环之规律、一气周流之循行。让象、数、理之间的有机结合不断变化。所以在《易医舌诊》中可以通过观察“舌质”的变化(这里面包含大小、高低、红白、长短,歪正),来判断脏腑本体的实质病变已经细胞的活跃度。还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变化,这里面包含厚薄、干湿、颜色、腻不腻、区域分布等,来了解机体空间能量的偏僻与否,运行范围,密集度、流通性等。所以在遣方用药时,在“舌质”上反映的病变,要应用能激发脏腑细胞运动的药物。处理舌苔呈现的病变,要从机体空间入手,通过药物能量的撞击来改变空间能量的运动状态,以此来改变空间状况。是不很有意思?
中医是高维度科学,举个例子,我们常用的一味中药“白豆蔻”,它的起始点在中焦。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在中焦作用,开始驱散中焦的湿邪,因为太阴同气,所以这股能量也能往上走,作用于上焦肺部空间,把积在肺部区域空间的湿邪一并散掉了,使得肺气得以流通,肃降之功正常运行。这就是药物(物质)转化能量,然后推动、撞击物质(脏腑),从而使脏腑功能回复自主运转。脾气左升能带动胃气的右降,所以说“白豆蔻”能降肺胃之冲逆,善止呕吐,开胸膈之郁满,能下饮食。
药物有运动性,化合性。比如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有促进性,也有制约性比如姜能制约半夏的毒性等。
喜欢《易医舌诊》的小伙伴们可以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