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预防治疗 > 那个书院,那座庙宇,那方人,那些事儿10

那个书院,那座庙宇,那方人,那些事儿10



刀不磨不亮,人不练不壮

老先生说,身体要常练,不练就会生病,好像刀闲生锈了一样,人闲了就生病。

刀不磨不亮,人不练不壮。

怎么练?

老先生说,不是锻炼很吃力就好,循序渐进,锻炼不用很吃力,效果又好。

就拿五体投地来说,一招下来,颈肩胸腰,膝脚,肩手,肘腕,看得见的地方都锻炼到。

而肺活量心脏功能,胃肠蠕动,肝气疏泄,肾腰这些看不见的内脏,也练到。

整个弯腰俯地,如大拜下来,任督二脉沟通到,任督二脉主一身阴阳二气,此二气平衡,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这样简单的功法,好多人不知道,我常练,偶尔去登一次山,发现一下子登到山顶,都不用歇,不会累。

可见身体健康,不一定要天天爬山,有心锻炼,家里是最好的健身房。

没心修习,山林亦没法将身体搞强壮。

再论雷头风

老先生又讲了一次雷头风,说,如果没有恩师指导,学生也不知道这个病怎么治好。

他的症状体现是头皮,一个一个冒疙瘩,而且会痛。

恩师他老人家说,用清震汤就好了。一用就好。

去年四月份,有个女的,54岁。

她三天前出现头面红肿疙瘩,在村里吃去痛片,消炎药,两天还没好,头仍然痛肿,而且颈项也酸痛,舌头却淡,苔白。

我诊断为雷头风,太阳中风症,用清震汤合桂枝加葛根汤。

升麻8克,苍术10克,荷叶5克,桂枝10克。

白芍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克。

葛根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5剂。

病人来复诊时,高兴地说,头部三个疙瘩消了。

5剂药吃完,头部肿痛症状去除,现在还剩下精神不够,没力,舌苔仍然是白的,这是正邪交争后,体虚,脾胃中气消耗,所以清阳不升。

我就用调中益气汤收尾。

老先生治病常用这个汤方收功,收功在脾胃,脾胃好,老慢病,或者病的尾巴,才可以斩断。

实喘

老先生又给我们讲了喘证。

那是8年前,一位老人本身有老慢支,肺气肿,一天喘气咳嗽发烧,迅速就输液吸氧,仍然喘个不停。

当他家人叫我去看的时候,病人的脸都晦暗了,嘴唇紫黑,脉象浮紧,但舌苔却很白。

老先生一下子想到风寒束表,寒饮停胸,不就是小青龙吗?

《伤寒论》的条文马上出来,伤寒表不解,心下又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这是典型的风寒表实,兼水饮停胸喘咳,直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就可以。

老先生一出手就是小青龙汤,结果只能用奇效两个字来形容,第一包,病人就可以坐起来,还吃两碗饭,三包吃完,不喘了。

老先生说,这个喘咳危象,用经方拨乱反正,我对此印象就非常深刻。

虚喘

但不一定所有的老慢支气喘都是实证。

老先生又讲一个老慢支肺气肿,心肌劳损的案例。

刘某,男,65岁。

因为喘咳,气急,心慌心悸,医院20多天,医院的诊断是老慢支,肺气肿,心肌劳损。

但病人家里经济紧张,坚持不下住院,就让病人出院,回家以后,仍然没离开过吸氧跟输液,可病象一路转差,岌岌可危。

家属忙着安排后事,病人自己都吩咐遗嘱,坐以待毙。

病人一个亲戚跟我交情甚好,主动请我过去看看,以尽人事。

老先生一看,病人果然气短无力,舌红少苔,脉细数,大便也干结,而且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口渴咽干。

老先生按照中医辨证,不管什么病,这绝对是一个气阴两虚。

老先生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则气无所主,肾虚则气不下纳,这样无根无主,病象必危,遂用滋肺补肾,使气息能归根。

《道德经》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先生开出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味。

西洋参5克,麦冬15克,五味子8克,生地15克。

淮山药12克,山茱萸8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

泽泻10克,枣仁10克,火麻仁15克,石斛15克。3剂。

病人服用后,如同甘露洒须弥,久旱逢云雨,居然大便润畅,口舌生津,呼吸气顺,诸症转轻。

老先生看到大有转机,所谓效不更方,方向对了,擂鼓再进,用气阴并补,五脏同调,一直调理两个多月。

病人彻底恢复如常,还特地骑自行车到老先生门诊,以表感恩。

风药的代表方

老先生讲,有一年大暑天,骄阳似火。

有一位蔡某,男,30岁,到夜里11点,觉得烦热,冲洗了冷水澡后,就进到卧室,把空调调到20度,贪凉而睡。

所谓爽口味多终作疾,快心事后每为殃。

贪口腹之欲的果报就是病疾,贪图爽快的后遗症是病痛。

这蔡某,一个觉醒来后,觉得头项强痛,肢体疼痛,出不了汗又怕冷,心又烦热,中医叫憎寒壮热。

以为伤风感冒,家里吃感冒药没好,一大早赶紧到老先生门诊,老先生一看,脉浮数,舌苔白,尖红。

属于外感风寒湿之邪,里面渐渐有化热的倾向。

如同窗户被堵,里面发热。

人体毛孔被风寒湿束住,身体就会烦热不安。

老先生很快开出风药的代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8克(后下),防风10克,羌活8克,柴胡10克。

前胡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茯苓15克。

甘草5克,太子参1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

老先生开三剂,病人服一剂,汗出身轻,两剂病愈,第三剂都不用吃了。

中医认为脉浮主表。

《黄帝内经》讲,其在皮者,汗而发自。

用风药开腠理,发汗解表,解除风寒湿困阻,所以身体轻安,就像松绑一样,这叫汗出一身轻。

可见年轻人不可以贪凉饮冷。

风寒入表,就是感冒,鼻炎。

入里就是风湿痹痛。

老年诸多顽固风湿痹痛,都是年轻贪凉饮冷找的,这叫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

所以老先生讲,暑天感寒,用荆防败毒散,同时也要慎风寒。

头痛如遭电击

中医用得好,草药止痛效果都不亚于止痛片。

老先生又跟我们讲一例顽固神经性头痛的患者。

在洪住村,有位老妇,70岁,头痛3个月,由轻到重,消炎止痛都用,不得已住进当地卫生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

可住院没治好,不得已回到家中,从此竟卧床不起。

老妇人的儿子到门诊来请老先生,说,他母亲每次发病,像被电击一样,立即晕倒,不省人事。

家属已经连续有三次都为老人家穿好了寿衣,可老人家却神奇地自己醒过来,既好不了,也没死掉,就是心烦睡不着,头部剧痛,口干苦,胸肋疼痛,头晕耳鸣。

老先生到病人家中一看,老人舌红无苔,身体僵硬,脉象弦细带数。

无论是什么病,这妇人显然有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木燥起火,肝阳上亢。

证一辨出来,老先生就想到四个字——滋肾平肝,就是滋水涵木。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中,天旱水少,树木就会干硬枯燥,天雨水润,树木就会柔软,绿油油。

老人家脉硬,身体硬,头痛剧烈如抽,明显是一派阴水不够,呈弦急之象。

《道德经》讲,万物之生也柔软,死也刚强。

老先生马上开出:

生地15克,淮山药12克,山茱萸8克,白芍10克。

麦冬15克,五味子8克,茯神12克,天麻10克。

石决明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龟板15克。

老妇人服第一剂,头痛就减,晚上烧能睡,服完五剂,如天降云霓,头痛大减,夜能安睡,口舌生津,精神转佳。

所谓效不更方,再服五剂,基本恢复正常。

后来复诊几次,巩固疗效,都是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老妇人头痛好了后,就像正常人那样,又多活了18年,寿终正寝,享年88。

大怒晕厥

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个村民飞快地开摩托车到老先生诊室。

这村民神色十分紧张,焦虑不安。

请老先生迅速做上他车,到他家去救他姐夫。

老先生急速跟这村民前往,途中村民说,姐夫跟姐姐因为家庭琐事,常吵嘴,这次大吵一场。

姐夫突然晕倒,情况非常紧急,已经到本村医生诊治。

医生说,病情急迫,医院送,现在三轮车都已经停在门口。

很快这村民就带老先生到他姐夫家。

一进门,老先生就看到室内挤满了人。

赶紧嘱咐病人家属疏散闲杂人等,把窗户打开通风。

老先生上前一看,病人晕倒在地,头面红赤,牙关紧闭,两只手握拳,握得紧紧的。

像是攒拳入目,将要打架一样,呼吸紧促。

老先生一切脉,沉弦有力。

然后老先生迅速帮病人按人中、曲池,病人呼吸稍稳,牙关紧咬的渐渐松开,仍然没法完全放松。

老先生说,此乃怒则气上,气机逆乱,将痰湿带上心胸,导致舌不能言。

《黄帝内经》条文马上就跳出来: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老先生急急帮病人注射一支安定针,十分钟,病人渐渐醒来,然后老先生马上交代用2克羚羊角磨粉,冲水给病人服用,平息肝风,病人才渐渐能言语。

老先生问他,没打针前胸如重压,能听到人讲话,自己却讲不了,是这样吗?

病人点点头说,是的,胸中如压大石,烦闷至极,虽知人言,自己欲言,却不能表达。

后来老先生再用五磨饮子加减。

因为方歌讲,五磨饮子能治七情之病。

真是百病起于情,情轻病亦轻。

五磨饮子,能够将情志磨轻。

四磨饮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五磨去参加香枳,暴怒卒死气厥治。

病人服用三剂后就好了。

老先生说,这几十年来,这类病人严重到这种程度的,已经看了不下十人,都是用这种方法,先打安定,再服药,中西结合,效果好。

可见《黄帝内经》讲,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

这是很常见的。

小怒小气得小病,大怒大气得大病。

若人想要少得病,不怒不气无病疾。

补阳还五汤治阑尾炎术后粘连

五堆村,吴某,60岁,男。

因为急性阑尾炎,做完手术后,经常下腹疼痛。

西医诊断是阑尾炎,术后粘连。

在中医看来是淤血阻结,不通则痛。

老先生看这病人面色苍白,身体疲倦,脉象虚软无力,舌体淡,苔白。

如果但用活血,恐体虚难以运药,这是个气虚血瘀型腹痛,应该补气活血。

马上开出补阳还五汤思路。

黄芪3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可,地龙5克。

川芎5克,桃仁5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

牛膝10克。

不是说只有中风后遗症,气不够,血脉淤堵,才用补阳还五吗?

老先生认为,中医不看什么病,要看什么证型,抓住证型,用药选方虽不中,亦不远矣。

知道这是一个气虚血瘀的病,脉弱,推动乏力,就用补气活血,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上讲,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淤,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愈。

病人服用半个月,腹痛消失,身体康复如常。

老先生说,这是古方新用,手术后有气虚,局部又有淤血,可以考虑用补阳还五汤。

奔豚

30多年前,有一个妇女,40岁,自己感到肚子以下跳动,然后一股气从下往上冲,老觉得心慌不安,身体怕冷。

当时老先生还处于边学习边实践状态,不知道是什么怪病。

便带这病人一起到恩师五叔家。

五叔一看就诊出这是奔豚气。

肚子下的气往上冲,像小猪往上奔。

由于病人舌苔白,脉弦紧,恩师说,这是寒水上逆,应当温阳利水,理气降逆。

就用《金匮要略》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了龙骨、牡蛎。

妇人吃了六剂,这种怪异的症状就消失了。

跟诊心得

1、牙痛又容易拉肚子怎么办?

老先生说,你按平常方子,清热养阴偏凉,都要拉肚子,这时牙痛牙肿,你再用地骨皮、白芷、骨碎补这凤阳三药治牙痛时,加进二陈汤、平胃散,他就不会拉肚子。

2、失眠口又干渴,面色无华,烦躁多汗。

这是虚烦不得眠,气阴两虚,用酸枣仁汤还要加生脉散,安心神,养气阴。

3、益气聪明汤治头晕耳鸣,还治颈椎病,脑萎缩。

4、痰湿犯肺的咳嗽,要肺脾并治,脾乃生痰源,肺乃储痰器,用枳桔二陈汤。

5、我们看到老先生治疗一些耳鸣,居然用苍耳子散。

老先生说,中医很灵活,有时鼻塞就要耳鸣,这叫七窍相通,鼻子通了,耳朵就好。

6、磨牙,芍药甘草汤解痉缓急。有虫积要驱虫,有痰热攻于齿要涤痰。

7、太阳经受风,引起鼻塞怕冷。老先生讲,外面要穿有领的衣服,包起来,外出时头顶要戴帽,保健养生很重要。

药防风,人不防风,还是防不了风。

8、桂枝、白芍等量10克,解肌发表。

桂枝10克、白芍20克,白芍加倍,固表止汗。

9、糜烂性胃炎,在辨证基础上加蒲公英、败酱草各15克。勿饱食。

10、老先生说,糖尿病有用温阳的,也有用养阴的。

一个70多岁的老人,午后发热,舌红少苔,两颧红,脉细数。

我们给他开清骨散合青蒿鳖甲汤,吃了第一包烧就退了。

这是阴虚,骨蒸热。不能熬夜。

11、大便稀,胃不好,清阳不升,头眩短气,用调中益气汤加藿香、陈皮。凉果不可吃。

12、梅核气,伴咽痛发热,半夏厚朴汤,加枳壳、桔梗、天花粉,牛奶树根、岗梅。冰冻跟煎炸的要忌嘴。

13、老先生说,小孩子练功的话,就不用吃那么多药,鼻炎多,是孩子锻炼少。

我昨天做的那套五体投地,不单增加肺活量,还增强心脏力量,对肝脾肾都很好。

前后任督二脉,以及颈肩腰腿,膝踝都能练到。

井不用多,一口有水,就喝不完。

功法不用复杂,一个坚持了,就终生受益。

14、小儿常见胃肠炎,舌苔腻,平胃散加神曲、大腹皮、藿香。

15、贫血不单纯考虑调脾胃,还要考虑调肾,气虚津液亏,补中益气汤加杜仲、狗脊、牛膝。

16、中气不足,感冒头晕,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3克,叫提气散,消化不好,还要加枳壳。

17、老慢支、肺气肿,常会影响到心脏,容易喘气,疲累,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则气无所主,肾虚则气无所摄纳,所以心肺肾要同治,比如生脉散加六味地黄丸。

18、老先生说,这个莱菔子我们要炒过,如果没有火炒,就不能用,怕胀得太厉害。

不炒的话,有时吃完后,胃要更胀,本来消胀的,反而引起更胀,所以临床要用好,需要炒。

19、郁闷消化不好,六君子汤、四逆散加炒莱菔子。

20、肋间神经痛,疲劳心情不好加重,暴饮暴食,也会引起纯暗,有淤血,宜疏肝祛瘀,开胸利膈,这样效果好。

四逆散加桃仁、红花、丹参、元胡、桔梗、全瓜蒌(或瓜蒌仁加天花粉)。

21、腰椎骨质增生。

老先生说,看到舌头偏紫暗,有淤血,除了补肾壮骨,还要加活血祛瘀。

像六味地黄汤加杜仲、寄生、狗脊、桃仁、红花、鸡血藤、牛大力。

如果再加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八段锦动作,效果好,吃药少。

22、胸痹,伴鼻不通气,《黄帝内经》讲,肺心有病,鼻为之不利。

开鼻窍,可以缓解心脏压力,人体七窍相通,所以老先生用四逆散,加瓜蒌、薤白、厚朴、苍耳、辛夷、白芷。

通鼻窍,有助于通清窍也。

23、老先生说,口臭,很多人以为是胃热,这个你看就不是了。

脾开窍于口,脾虚不运,口也会有杂味,调理好脾脏,口就没杂味了。

病人舌苔白腻,六君子汤加藿香、炒莱菔子。

如果伴有胁肋痛,再加入四逆散,因为胸肋为肝的分野,肝居于右,其气行于左,人郁闷后胸肋就会胀,用四逆散解郁后,胸肋就会宽。

24、老先生说,经典很重要,而我们的中基,就来源于《内经》,我们这样整理一些经验,对那些初学中医的人,还有中医水平还不大够的人来看,非常好。

有人想求偏方验方秘方,用得好了,条条都是偏方验方秘方。

对证时偏方,不对证只是一碗汤。

所以临症要回归基础,临床才能运用自如,有法有度。

25、黄芪加茯苓,补气利水很好。

对于病久气虚,尿酸多,可以加土茯苓、萆薢、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利水同时用,血水流通,排泄快。

26、四时感冒方。

荆芥、薄荷、防风、白芷、防风、苍耳子、杏仁、桔梗、银花、连翘、岗梅、天花粉、生甘草。

临症治病,机圆法活。

恶寒重,加羌活。

热重,加黄芩。

鼻塞,加辛夷花。

咽痛,加射干。

肠胃湿,加藿香、苍术。

27、风湿热上袭清窍,长期头痛,清空膏可消。

清空膏由一派风药组成,以头为诸阳之会,乃清空之所,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

所以风湿热上攻于巅顶,而长期不愈的偏正头痛,可用此方。此方有清热除湿,散风止痛之功。

清空芎草柴芩连,羌防升之入顶巅。

为末茶调如膏糊,正偏头痛一时蠲。

28、我们问老先生,学医最重点的资质是什么?要做好学徒,关键是不是要把基础打好?

老先生说,学医基础很重要,但善行善愿更重要。

资质好的弟子,一学就能学以致用,不是他学历高,而是他发心好。

人有善缘,天必从之。

天道无亲,常予善人。

29、学医是不是要拜很多师父,读很多书?

老先生说,真想学好,就不用讲条件,这跟耀莲师父讲的一样,一个人还老是讲外界条件不够好,说明他不是真想学好。

想读书,哪种境遇都可学习。

就像老先生抄一张小纸片,骑上自行车,出去干活,都可以带上背诵。

人学习的成就,跟他珍惜的程度成正比。

古代的名医,都是有强烈中医情结。

这样处任何境界,你都在提升。

亲爱的众位善友同仁们,大家好!

老朽有幸于弥勒古寺与曾老师、陈老师会晤,并接受采访。

本来由于才疏学浅,不敢鲁班门前弄大斧,关公面前耍大刀。

但因热爱中医,弘扬中医,振兴中医,几十年的中医情结,故不揣鄙陋,将几十年来本人的学医行医经历和盘托出,经老师整理后与众同仁分享。

由于本人水平低,谬误之处肯定很多,请大家见谅,并不吝赐教,并以此作为引玉之砖。

祝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老朽吴拱成敬上!

上面是吴老先生特别写过来,问我们是否可以作为这次采访的结尾。

当我们看到这既朴实又饱含着对中医满满情感的文字时,吴老先生那在诊台前为病人看病时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中。

笑对着病人,望闻问切,立法处方......不到三分钟,全部完成了。

但你坐在他面前,一点都不觉得急,也没有浮躁的感觉。

而整个诊所却洋溢在祥和安静的气氛中。

我们常常会想,是什么样的气场让这个地方变得这么安详有序,是什么原因让老先生一辈子都专注于一件事情,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老先生对中医这么执着,是什么样的胸怀让老先生毫不保留地把行医的经验传给大众,是什么样的发心让老先生初一十五坚持到梅岗书院弥勒古寺义诊......

老先生那谦谦君子之风,那对病苦苍生的慈悲,对中医的拳拳赤子之心,对后学的谆谆教导,无一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鞭策着我们,鼓励着我们。

长辈们的经验,像成熟的稻穗,越是饱满,弯得越低,但我们可曾真正珍惜过?

前几天的台风,很多禾苗都被吹倒了,这不得不让我们警醒,老前辈们在夕阳黄昏里默默地坚守等待,但更多的是没有等到要来的人。

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迫在眉睫,不要让老先生们失望,不要让前辈们等太久,我们要用恭敬至诚无我感恩的心,去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让中华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下去!

再次感恩吴老先生,祝吴老先生及其家人,以及所有的老先生们平安、快乐、吉祥!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zigi.com/yfzl/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