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饮食护理 > 温岭得胃病的人多原来,有一个特殊的原因
温岭得胃病的人多原来,有一个特殊的原因
赵民望主任中医师
市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年评为十佳医生。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师从许仲凡、魏长春名老中医。从事内科临床40余年,曾任4届政协委员,一届党代表,多次评为卫生系统优秀医生。
擅长治疗各类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肠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四时时令感冒、中风后遗症、糖尿病、高血压、妇女月经不调、带下、更年期综合征及小儿消化不良、咳嗽等。
坐诊时间:每周二上午(武林馆)情有独钟走上中医路我自小对中医情有独钟,高考时执意放弃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的录取名额,转到中医专业。这一切皆因我有幸遇到了一个能“滚钉板”的人。
“滚钉板”是中医的行话。病人一来,脉一搭,舌头看一看,什么毛病你就要一二三四讲出来,这就叫“滚钉板”,是最见中医功底的。你技术过硬不过硬,上钉板滚一圈就知道了。
这个能“滚钉板”的人就是以前的杭州名医许仲凡先生。
年,我父亲伤寒后二次手术,身体弄垮了,父亲是许老的老病人,经常到他那里去“开开后门”。经许老精心调理,父亲活到99岁才去世。
许老先生看妇科也很好,我家在武汉有一个亲戚,30多岁还没有生育,父亲曾带她去许老那里求医。许老伸手搭脉,过了一歇,开口说:“你为啥道理不会生伢儿,你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死的时候你只有两三岁,你似懂非懂忧郁过度,从此埋下了病根。”
这一番话,听得在座的人都当场呆掉。搭脉能有这样的水平,真是很少见,难怪老百姓都叫许仲凡为许半仙。从那以后,我对中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年我大学毕业,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来到了浙江温岭,我的从医之路也是从温岭这个偏僻的城市开始的。
胃病,大半是饮食习惯出了偏差医院的医生,很锻炼人。那时我每个月的会诊单就有三四十张。看的病也很多,儿科、妇科、脾胃……,慢慢地看出点名气来了,看得最多的就是胃病。
温岭这个地方得胃病的人多,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里渔民多。渔民一出海打鱼,生活就没规律,饱一顿饥一顿。吃得也不好,出门带一点菜,吃光了就吃鱼。饮食都要调和的,老吃一样东西肯定不好。
但还有一些胃病就不应该了,完全是饮食习惯不好作出来的毛病。
我刚做医生不久,就碰到一个棘手的病人。那是个28岁的小伙子,急性医院,几天下来,补液、抗溃疡、止血、输血……各种手段轮番上,血还是止不住,大口大口地吐,看了很怕人。最后主管医生说,只有开刀。
但小伙子坚决不肯开刀,医院就叫我去会诊。我一看他是肝火犯胃,应该用大量清肝火的药。我就开出一方,以黄芩、黄连、大黄这“三黄”为主,先清肝火,再加止血的药。
至于效果会不会好?说实话,当时我也没有把握。
那一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一到病房,病人就高兴地说:“赵医生,你的药吃下去,就感觉胃里一团火慢慢往下走,火下去之后,胃就舒服了,血也不吐了。”
后来我逐渐了解到,这个病人胃出血这么厉害,是因为饮食习惯出了偏差。他平时很喜欢喝酒,还喜欢煎炒辛辣的东西。久而久之,热积胃中,灼伤胃络,造成大出血。所以补液、止血、输血虽能救一时之急,但内火还是没有出路。大黄、黄连、黄芩都是苦寒、清热泄火的药,邪热一清,血就归入正常的经络,血自然而然就止住了。
既要治胃,也要调肝现在临床碰到的胃病,受情绪影响的越来越广泛,十之八九与肝气失调有关。做生意亏本的人,容易得胃病;有的学生快考试前,会胃痛;有的是夫妻吵架,女的受了委屈想不通,胃病犯了。这一类的忧愁不解、思虑过度、恼怒不止,都会造成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塞,胃失和降。所以,才会发生胃痛胃胀等肝胃不和的症状。
我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反复求证,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调肝和胃汤”,专门用于治疗胃脘胀痛、嗳气泛酸、胃纳呆滞等症状。
曾经有个病人老是胃胀,常常隐隐作痛。西医检查出来是慢性胃炎,伴有胃窦部轻微靡烂。医了一年多,药从低级的到高级的都用过,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他心里就有点慌兮兮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
我跟他说,胃镜做出来没问题,当然不是癌。他是情绪太紧张,肝气郁牢,肝胃气痛发作了。
现在,西医把这种溃疡病也列为典型的心身疾病。这类病人肝气太盛,治法上不能单纯治胃,还要调畅肝气。
肝在脏腑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胃处于弱势,往往成为肝侵犯的对象。中医认为“治肝可以安胃”,所以要疏肝平肝,养血柔肝,平抑肝气上逆,肃降肺胃浊气,以恢复胃的通降功能,使肝胃关系重新趋向协调。
我把“调肝和胃汤”略做加减后,给他开了一张重在疏肝理气的药方。方中柴胡、佛手、制香附疏肝理气解郁;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收敛肝气上逆;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浊;玄胡理气、止痛;海螵蛸制酸和胃;最后,我还加重了象贝、瓜蒌皮这两味药的用量。
中医认为,胃同肺上下相通,肺气下降,胃气才能下降。如果胃气上逆,浊气就走不下去,废物也下不去,所以胃气一定要下行。瓜蒌皮、象贝这两味药就是用了清肺、肃降肺气,帮助胃气下行的。
清肺的药,除了降胃气,还能压制肝气。用了上面这些药,肝郁得舒,肝气畅达,胃气和顺,胃浊得降,从而肝胃关系协调,脏腑和谐,各司其职。
中医辨证论治,如同量体裁衣中医治病是整体观念,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都要考虑到,比如同样是胃病,有肝胃不和型,也有脾胃虚寒型,情况各不相同,用药也就不同。
新病单纯好治,久病必然耗损人体气血,体质会出现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的不同,病邪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同样是受了风寒,肺气虚弱的人会流清涕、咳嗽痰多;脾胃差的人就会拉肚子。
我工作几年后,曾经有一年回杭州进修,当时拜在名医魏长春老师门下学习,受益匪浅。
魏老把中医的辨证论治比喻为裁缝量体裁衣,高明的中医能开出一张适合你体质病情的药方,就好比高级裁缝能做出一套符合你形体性格的服装一样。医学上称之为个性化治疗方案,需要医生在实践中仔细摸索、反复锤炼才能做到。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医学治疗溃疡病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开发了很多新药,但对慢性胃炎没有什么特效药。而中医的长处恰恰弥补了西医的不足。
我在门诊中常常遇到不少长期服用西药但效果不佳的病人,服用中药后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有些危重病人,经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疾病的折磨、大量使用抗菌素、长期卧床,都造成脾胃之气极度困乏,身体无法恢复元气。我去会诊后,经过辨证论治,找到内环境失调的症结,用中药调理,可以较快地振奋胃气,增进食欲,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后天之本”的作用调动起来了,就能极大地加快病体康复的过程。
夏暑挟湿,顾护脾胃很重要现在炎热的夏季已到,暑热的天气耗人气阴津液,人体亟需补充消耗的能量,但汤饮食料的增加一方面使得胃肠负担加重;一方面胃酸也随之稀释,胃的消化及杀菌能力减弱,客观上造成脾胃功能的减弱。
因此,在高温暑热之际,胃肠道疾病必然增多,特别需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中医认为暑必挟湿。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气交之中,易感受暑湿而生病。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湿热之邪侵入体内,肠胃方面的病证表现最为突出,且因人体中气的强弱而有所不同。
中气实者,病多在胃,而热重于湿,易化燥伤津。中气虚者,病多在脾,而湿重于热;湿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必致运化失常,多见腹胀腹泻、肢软乏力等症状。
最近有个病人,看上去身体蛮好的,但是口臭很厉害,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她是因为体内浊气下不去,停滞于胃中所致,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可能是平时吃东西太随意,湿浊长期累积在胃里,表现为口气重,消化不好。这种情况可用保和丸来治疗,有消食、导滞、化浊和胃之功效。
这个人脾胃功能还算好,胃气强,所以虽然舌苔很重,饭也还能吃得下。如果中气虚弱,胃里稍微有点浊气堵牢,饭就会吃不下,所以每个人情况不同,需要辨证施治。
中暑也分阴和阳夏季人体容易中暑。从中医角度看,中暑可以分为“阳暑”和“阴暑”两种。
“阳暑”主要是指暴晒造成的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症状。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高温烈日之下鲜有劳作,因此,中阳暑的人很少。相反,贪凉饮冷之人日多,在家有空调,出门坐车亦有空调,到了单位还有中央空调,因此空调病相当普遍。或头痛,或形寒,或肢酸背胀,多有过食生冷瓜果、冰啤酒、冰西瓜,冰矿泉水、冰淇淋,为求一时之爽,每每伤及脾胃,不论外感内伤,均属阴暑。
前几天有个孩子来看病,高烧不退,一问原来是和父母去安吉玩,在山涧里游泳,受了凉,后来又吃了冷饮的缘故。山里水太凉,毛孔受冷闭牢,所以表现为发热畏寒。又因为吃了冷饮的缘故,胃里也有寒湿。寒湿既外侵肌肤,又内伤脾胃,所以汗出不来。这种情况不能只看到有发烧就用辛凉的药,一定要鼓舞脾胃阳气,让寒邪透出来。
中医讲的营卫之气是从胃里产生的,胃气强的人营卫之气足,寒邪容易发散出去。胃气不足的人常常感冒药吃了很多也好不了,这是因为胃气不足,寒邪散不出去。《伤寒论》中有一张方子叫做桂枝汤,是专门用来治疗风寒感冒的,病人吃过之后,最好喝一碗热粥,可以帮助胃气振奋,把寒邪驱除出去。
饮食方面夏天要吃得清淡,油腻或者过分甜腻的东西会将湿热胶结在体内,容易中暑,可用藿香、佩兰等中药泡茶喝,有芳香化湿醒脾的作用。夏天高温作业的人可以用竹叶、银花、荷叶冲泡成凉茶饮用,防止中阳暑。
我们常用的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主要是用来治疗“阴暑”的,里面含有丁香、干姜等性温的成分,可以化湿、去风寒。人丹含有薄荷、冰片,对于夏季暑湿郁闭的头昏胸闷效果也很好。
长按图片,扫描鍖椾含鏈夋病鏈夊ソ鐨勭櫧鐧滈鍖婚櫌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庨偅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