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因探究 > 病案分享化疗后口淡无味是怎么回事

病案分享化疗后口淡无味是怎么回事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样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3_1.html

  “我化疗完了没有特别恶心,更没吐,食欲多多少少有点下降,但饭量跟以前一样,可是有个问题,就是嘴里没味,吃什么都吃不出香味”。

  患者刘某某患有卵巢癌,合并腹水,久病之下,还是略显面色苍白,然而化疗后腹水明显减少,精神好很多,且又没有太大的消化道不适,正想松一口气,患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口淡。

  “口味”是指人在不进食时口舌感觉的味道。口味异常则是以口中异味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轻微胃脘不适、饮食下降等症状。

  正常人口中津液润泽,无异常之口味,称“口中和”。口淡又称“口淡无味”、先时也称“口不知味”、“口失谷味”,是指口中味觉减退,淡而无味,无法尝出饮食滋味,伴或不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嘴里没味只是一天两天,那还不算啥,可一直没味还真挺别扭的,看能不能给我治治呀?”查房的时候,患者慢声细气的向黄主任及大家求助。

  黄主任给大家讲道“其实以口味异常为主诉就诊的相对较少,一般只是全身疾病的伴发症状,脾和知五味。食不知味当责之于脾。口淡无味、味觉减弱甚至消失,也是某些肿瘤病人的特征之一,这点我们需要注意。”

  “那这个病人我们需要抓住哪些要点呢?首先是久病,面白气弱;第二是腹水,她此前穿刺出的腹水较澄清,在中医属饮,属于阳虚水泛;第三看她的化疗方案,为紫杉醇联合卡铂,紫杉醇从中医角度分析,其性寒,而卡铂既伤阴又伤阳;第四从其脉来看,双侧脉弦略弱,右侧为著,亦属寒象。既有虚寒之象,那么口味跟什么有关呢——跟脾胃有关,所以她的口淡是脾阳虚造成的。”

  “如何治疗呢?其实重要的就是这两味药——干姜10g,生龙骨30g,其中干姜是温补中阳的要药,生龙骨既能滋阴又能潜阳,使上越的虚阳得以收敛潜藏,与生牡蛎相比,生龙骨更偏于健脾,而生牡蛎偏于补肾。”

  因此将患者平素服用的卵巢癌基本方中,加入干姜10g,生龙骨30g(先煎),并继续平素的艾灸气海、关元、中脘的治疗,服方1周后患者自觉口淡改善很多,待下次入院,已基本消失且未再反复。

按语

  人之味觉,与脾胃有关。《灵枢?脉度》有言“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淡无味,谷味不知,提示病在脾。口淡无味多与脾胃失于健运有关,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情志不畅、损伤脾胃,致脾胃呆滞。查阅历代医书医案,将有关口淡的辩证论述加以总结,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总不外乎脾胃损伤:

01

脾胃气虚口淡

病机: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致使脾胃之气虚惫,运化转输失职故可见口淡。宋代陈言《三因方?口病证治篇》所说:“夫口乃一身之都门,出入营养之要道,节宣微爽,病必生焉。故热则苦,寒则咸,宿食则酸,烦、燥则涩,虚则淡,瘅则甘……”。症状:口淡,食不知味,不欲饮食,神疲短气,头晕乏力,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辩证要点:有神疲短气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弱。治法:治宜益气健脾和胃。

02

中阳虚衰口淡

病机:多由脾气虚衰发展而来,脾的运化功能以脾的阳气为主,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故出现中阳虚衰,阴寒内盛。叶天士在《临症指南医案》中曾言“口中味淡,是胃阳虚,夫浊音下降,痛缓,向有饮湿为患,若不急进温通理阳,浊饮必至复聚。”症状:上述症状+脘腹冷痛,喜温喜按,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痰饮内生,水泛肌湊。治法:温运脾阳。

03

湿困脾胃口淡

病机:或因外湿入侵脾胃,或因饮食所伤,脾运不健,湿浊内生,湿阻中焦,上犯于口,故口淡粘腻,不知滋味。症状:口淡,多伴粘腻,饮食无味,纳呆,胸脘痞闷,恶心欲吐,便溏易粘便桶,舌苔白滑、白腻或黄腻,脉濡。辩证要点:口中粘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治法:芳香辟浊,化湿醒胃。

04

(脾)气阴两虚口淡

病机:多发于久病、热病之后,脾胃之气阴不足,故口淡不能知五谷味。症状:口不知味,纳谷不馨,精神倦息,气短乏力,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辩证要点:有舌红苔少,脉细而数等阴虚有热的特点。治法:益气养阴。

05

外感风寒口淡

病机:是由于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症状:口淡+感冒症状。治法:温经散寒、疏解感冒,使脾气得伸,胃气得复,而口淡自愈。

06

胃热口淡

病机:多由过食辛辣肥厚、烧烤煎炸,嗜烟嗜酒,蕴积化热;或七情伤肝,气郁化火;或外感热病致阳明胃热,胃热上逆于口,致口淡。历代有关论述胃热口淡的章句较多,因此《景岳全书?卷二十六》曾云“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无火证火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症状:口淡或兼见口臭、口苦,胃中灼热;或牙龈肿痛或牙龈出血;或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等。治疗:清热和胃。   回顾黄金昶教授对口淡的中医辨证,与历代医家有许多相符之处。正如黄金昶教授所言,临床上肿瘤患者的口淡无味,多与脾胃虚寒有关,他们一部分是素体脾虚,日久阳气耗伤,而又欠于中医调理;一部分是积极进行了中医治疗,如汤剂及艾灸,但疾病自身演变或兼用西医治疗后,机体阴阳平衡再次被打破,复伤及脾胃所致。这时候针对口淡,需要温中散寒。   干姜(见图一)乃干燥的老生姜,味大辛,性大热,是温脾复运之要药。图一:干姜   仲景对于干姜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干姜的方剂达72首之多。清代陈修园认为干姜温而不烈、辛而不偏,为治脏寒要药。   近现代医家许公岩先生谓之“凡属于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而需温中益气者,必主以干姜”,“举凡阳气不足之由于脾运衰败者,必从大力温中复脾为治,首需采用干姜之辛热守中者为主药,温补脾寒以增其热能,使气健运复则寒气化而阳气布,肢冷寒痹迅即得解”。   龙骨(见图二)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等骨骼的化石。图二:生龙骨   唐代《日华子本草》曾言其“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叶天士则更为系统的论述了龙骨味甘益脾,有助于恢复气机升降。他在《本草经解》中提到“龙骨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龙为东方之神、鳞虫之长、神灵之骨,入足厥阴肝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龙骨气平益肺,肺平则下降;味甘益脾,脾和则上升。升降如,而天地位焉,所以祛鬼疰精物老魅也。咳逆者,肝火炎上而乘肺也;泄痢脓血,清气下陷也;女子漏下,肝血不藏也。龙骨,味甘可以缓肝火,气温可以达清气,甘平可以藏肝血也。脾统血,癥瘕坚结,脾血不运而凝结也;气温能行,可以散结也。小儿热气惊痫,心火盛,舍肝而惊痫也;惊者平之,龙骨气平,所以可平惊也。”   张锡纯善用龙骨、牡蛎,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龙骨:味淡,微辛,性平。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以舌舐之即吸舌不脱,有翕收之力可知),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其性又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泻利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癥瘕坚结也。……龙骨若生用之,凡心中怔忡、虚汗淋漓、经脉滑脱、神魂浮荡诸疾,皆因元阳不能固摄,重用龙骨,借其所含之元阴以翕收此欲涣之元阳,则功效立见。若煅用之,其元阴之气因煅伤损,纵其质本粘涩,煅后其粘涩增加,而其翕收之力则顿失矣。用龙骨者用其粘涩,诚不如用其吸收也。明乎此理,则龙骨之不宜煅益明矣。……陈修园曰: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止知其性涩以收脱,何其浅也”。清代医家邹澎谓“龙骨摄阳以归土,牡蛎据阴以召”,岳美中先生曾言“龙骨配伍牡蛎,摄纳飞越之阳气,戢敛簸摇之阴气”。以上医家皆言龙骨有摄纳并潜阳之功,与干姜一补一潜,使中阳得固,稳坐中州。   最后谈一下口淡患者的日常调护:口淡之人常有脾胃虚弱为本,因此在平素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寒滑、甜腻之品以防损伤脾胃助湿。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保持口腔卫生。   食疗对于口淡者尤为适宜,素体脾虚之人,可吃一些山药、白扁豆、芡实等煮粥或做菜吃,如伴有乏力脉弱,可吃些人参健脾丸、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可艾灸或穴位按揉,可选择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如天枢穴、足三里穴、丰隆穴等,有助于健运脾胃、益气健脾祛湿。   即使“食之无味”,也要避免“重口味”,否则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增加心血管负担。如果味觉持续异常,且逐渐加重,可能是疾病的一种提示,需要及时向医生反馈。作者:北京中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 王卉

王卉

出诊时间:周三周四下午

主治医师,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黄金昶教授。从事肿瘤临床工作9年,对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肠癌、胰腺癌、妇科肿瘤的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肿瘤合并症治疗及预防、放化疗副反应防治等方面经验丰富,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

告患者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ozigi.com/bytj/1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