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病因探究 > 出什么汗,有什么病臭汗源于肝,虚汗源
出什么汗,有什么病臭汗源于肝,虚汗源
民间有“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的说法,夏季出汗有助于排出体内陈年的湿、寒、热、毒、瘀,十分有益健康。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人人都有的“汗情”。西医认为,汗就是代谢废物,仅此而已。但是,在中医内科学里面,有一节专门研究“汗证”——就是探寻人为什么会异常出汗,并且,借助有无汗液,出汗时间、部位、多少,或者是汗液颜色、气味的不同,还能分辨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如何。
汗血同源: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李时珍认为: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就是说,汗为心之液,而心主血,所以汗血同源。出汗过多,不仅会耗气,还会伤及津液而损及心血。
民间也常把“血”和“汗”联系在一起,比如,辛苦钱叫“血汗钱”。这也说明:汗液和血液属于同类东西,都包含着人的精神元气,应当有所禁忌,否则人体就会亏损——“吃饭出汗,一辈子白干”,就是这个道理。
汗从哪里来?
“阳”,指体内的阳气;“阴”,指体内的阴液。我们知道,阳气具有蒸腾气化作用,因此,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说:汗液是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下,从汗孔排出的液体。
换言之,汗是津液所化生,且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
但是,如果该出汗时没有出汗,或者不该出汗时大汗淋漓,或者总是某一局部出汗,或者汗液本身出现异常,就属于病理现象了,应当引起重视。
三种情况出汗不正常要重视
一、盗汗
一般情况下,盗汗容易出现在体内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的人身上,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需要采用相应的药物来进行调节。
二、手足汗
手足汗,顾名思义也就是手足部位经常出汗的一种情况,从中医的角度来考虑一般是因为脾胃湿蒸导致的,想要调理就需要补脾祛湿。
三、胸口出汗
这种现象多数是因为脾胃失和导致的,当体内胃肠道缺乏维生素也可能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此外,情绪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胸口出汗,比如焦虑烦躁等等,而长期熬夜也会导致胸口出汗发生。
夏天容易出汗,特别是比较胖的人,一动就出汗,汗水黏黏的,让人很不舒服,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设法不出汗、少出汗,其实这些做法,完全违背人体的生理规律。俗话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汗可以调节体温、体液,排泄体内废物,还可使皮肤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细菌对人体的侵袭。但是,如果出现这几种“汗情”,你就要注意了,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需要额外注意!这些部位出汗异常,身体可能有问题1、臭汗源于肝如果出臭汗的话,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肝脾湿热的问题了。也就是说,臭汗,源于肝脾,尤其是和肝关系密切。
比如,一个人总是七情不畅,心态抑郁,日久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就会产生内热,同时,脾胃之气也会失于健运,就会产生湿热困阻中焦。
这样一来,肝脾湿热内蕴,熏蒸肌表,就会出汗。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秽。肝脾湿热偏于肝经湿热者:这种臭汗容易循肝经所及之处而外渗,此类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黄腻、小便色黄等问题。肝脾湿热偏于脾胃湿热者:往往手脚心特别爱出汗,因为脾主四肢。2、虚汗源于肺一般情况下,虚汗主要指肺气虚。肺气衰弱,就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见的肺系疾病,这是因为肺卫不固,病邪就会袭表犯肺而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俞等,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虚汗症状,还能增强免疫,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3、冷汗源于肾我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常常会出冷汗,为什么呢?因为惊恐会令肾气下趋,肾阳内郁,就会手脚冰凉,汗出不温。此外,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首先也应考虑是不是肾阳虚所致。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弱,就会导致一身阳卫之气衰弱。而卫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阳卫之气衰弱,津液就会外泄,导致多汗。同时,由于肾阳不能温煦,所以汗是凉的。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温补肾阳,建议艾灸:命门、肾俞、神阙、关元、涌泉,或者直接灸督脉(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为养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调理。使用期间应避免烟酒生冷等禁忌事项。以免出现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