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预防治疗 > 备好这些药,娃生病不用非要挤医院儿科名
备好这些药,娃生病不用非要挤医院儿科名
结识咱家大院里的宝妈宝爸,赶紧联系盟主,加入本区域交流群,育儿路上我们一起相依相伴!
寒冷的冬季又来了
每逢这个时候,医院儿科总是爆满
对于孩子生病
其实很多时候真医院挤
那到底哪些病症在家就可以吃药解决?
针对小儿常见病,都有什么常用药?
看看儿科专家任献青的推荐
二兔亲子联盟首席内容官荆芥
媒体从业16年
家有9岁小美女
最擅长用新闻眼结合妈妈视角
提供科学的育儿建议
前不久,医院的新闻一个接一个,医院门诊量突破,没几天又破了,简直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这种门诊量,孩子生病和排队看病,都是一种煎熬。
上周三,我去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看望生病住院的二兔故事屋海棠姐姐,顺便拐到儿科门诊去看了一下。
我的天,这还是下雪第二天不好出门,医院儿科诊室前的走廊都塞满了人。
这种场景我太熟悉了,因为以前就常常挤在这个排队大军里,崩溃不已。看病没个半天打不住,而更崩溃的是,很多时候,想挂哪个专家的号,根本挂不上。
但自从我年在媒体开始跑卫生口,接触的儿科专家多了,就明白这看病大军的队伍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医院、更不必非要挤专家号。
而且在儿科诊室外,各种病娃密集地扎堆在一起,小病传染成大病的风险反而更高。
然后我就不断请教,而且结合我家小朋友的生病套路——连着大吃几天,开始有口气,然后不小心着点凉,流点鼻涕,偶尔会咳嗽几声,然后就可能会越来越频繁,接着会喊嗓子疼,有时体温还会升高,然后我一般都会淡定地去药店买药——总结出一套小朋友的用药规律。
为了让大家心里也大概有个数,医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总结的这些用药规律。当然,为了更专业,我又专门请教了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儿科专家任献青教授。
特邀专家/任献青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等。擅长治疗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小儿咳嗽、食积、发热、厌食、等儿科常见病。
绝对值得你收藏!
说实话,一般很少有医生不见患儿就直接给家长推荐用啥药的。这不牵扯到医德问题,因为孩子的病常常千差万别,而且小儿的疾病相对来讲变化比较快,这种推荐很可能会带来麻烦。
但我说了做这篇文章的初衷,任主任非常支持。任主任的医术和医德,在诸位粑粑麻麻心目中,绝对是杠杠滴;而我更敬重的是每次任主任表达的观点,不是为了影响力,而是注重科学性;不想着如何规避自己的风险,而是考虑怎么做有利于孩子和家长。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认为实用性和专业性,绝对值得你点个收藏,并且让更多麻麻知道哈……
这些话必须说清
说了这么多,但还是要再提醒一遍大家,本次推荐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孩子病情。
宝宝出现这些情况,医院治疗:
?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烧一般不会超过3天,如果发烧超过3天没控制,一定要重视,医院。另外持续39度以上的高热,也要当心。
?咳嗽方面,一是咳嗽频率,二是咳嗽深度,如果感觉孩子咳嗽非常深,咳得止不住,就有可能肺部感染,需要去找医生了。
?还有一个就是拉肚子,如果简单吃药没有减轻,医院,防治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一岁以下孩子用药需要更谨慎,此次推荐适用于一岁以上孩子。
好啦,进入正题!
这些常见病,吃什么药?
任主任说,从中医理论来讲,孩子的常见病,常伴有食积,或者是以食积为基础引发的。
他说了八个字——“没有内伤,不生外感”,比如两个孩子,可能内热大的孩子就容易生病,另外一个生病比较少。
还想特别强调一下,单纯积食引发发热,发生概率并不高,临床常常见到的是感冒兼有食积,所以一定不要把孩子不明原因的发烧都归结到食积上。
咱们就按照不同病症,适合什么药,一个一个写,另外每种症状都可能引发发烧,关于发烧用药,放到最后一起说。
风寒感冒
?症状: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子发酸、痰白且时有泡沫、怕冷、汗少,有时会发热,舌质淡红。
儿科临床热证多于寒证,单纯性风寒感冒确实非常少,所以这类中成药也不多,但也确实不需要太多。
如果只出现上述症状:三九感冒灵(儿童型)
出现咳嗽:小青龙口服液(冲剂)
另外症状比较轻,感冒初级阶段,可以两截葱白带葱须、两片姜煮水喝,如果孩子觉得不好喝,放点白糖或红糖都没问题,也可以用这个葱姜水冲药喝。
风热感冒
?症状:鼻涕粘稠或发黄、咳嗽、痰黄稠、咽红,喉咙疼,有时会发热。
因为这种症状的患儿基数大,所以药的种类也多。
任主任张口就一大串。
一般对付风热感冒有两大类药:
清热解毒类:热速清、双清颗粒、双黄连、清热解毒口服、抗病毒口服液、蓝芩、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豉翘颗粒等。
止咳类: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川贝止咳颗粒、咳喘灵颗粒、小儿定喘口服液、麻杏石甘合剂等。
相信看了这么多种,选择困难症的妈妈又该茫然了,那就来说说我的选择:
就像上面说的,我家小朋友生病一般都属这个症状,如果孩子只有风热症状,不咳嗽,大便也不干,我就在蓝芩或者蒲地蓝中任选一种。
如果是大便干,那就换成豉翘颗粒,因为它的通便效果比较好。
如果还有咳嗽症状,那么加上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一定记住,如果不发烧,最多上面两类药,每类药选一种就行,不要重复服用。
风寒内热感冒
?症状:打喷嚏、流鼻涕,但是大便比较干,肚子胀,舌头还发红,舌苔厚,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外寒内热”证。
这类病,一般是选风热类的药,用上面说的葱白水冲服,另外如果持续流鼻涕眼泪,也可以适度加上三九感冒灵。
食积
?症状:不想吃饭,肚子胀、大便干、手心热、肚子热,可能便秘也可能拉肚子,有时会呕吐。
这个是否用药需要按食积程度不同。
非常轻微:不用吃药,空空肚子就好了。
稍微重一点:吃点山楂片、山楂丸、或者鸡内金冲服、蒸鸡内金小面饼。
如果需要用药,这些药可以选择一种:健儿清解液、化积口服液、小点的孩子用王氏保赤丸(通便效果好,拉肚子一定不要用);肥儿丸(通大便,对于大便很干,两三天不拉一次的适用);保和丸:调理肠胃效果好,通大便效果一般。
特别提醒,有些妈妈习惯隔段时间给孩子吃些帮助消化的药,这样是可以的,但不推荐反复经常的吃过度泻下的药物,特别是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这样非常伤胃伤胃。
腹泻
?症状:就是拉肚子,不同原因的腹泻太多了,任主任说下回专题再说。
轻微的思密达、止泻颗粒就可以。
但是有时可能是肠炎或者秋季腹泻,如果没有减轻的话,最好带着孩子的大便去做个大便常规化验,不要乱用药。
发热
?症状:就是发烧,对于孩子来说,孩子一发热就比较高,如果体温38.5度到39度之间,精神很好,不用太担心。爸妈们不要见孩子温度一高,医院,关键是如何控制,如果体温在38.5度以下,更不用紧张了。
根据不同症状,按照上面选择用药。
专用于退烧,38.5度以下,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柴黄颗粒、热速清口服液等。
38.5度以上,美林和泰诺选一种,任主任推荐两种交叉喝,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存量。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也可以继续服用。
一般退烧药限制每天服用次数,不建议超过4次,但任主任说,尽量按这个药量服用,但如果孩子高烧短时间又升起来,又暂时不方便就医,宁愿多吃一次,以减少高烧对孩子的伤害,防治体温过高引起惊厥。
别让孩子成为抗生素宝宝
可以看出,上面的这些药几乎都是中成药,更没有抗生素。
在很多地方,只要一看孩子嗓子红,抗生素就要用上,一高烧,就要求输液了。
但是根据我带我家小朋友看病的实际经历,上呼吸道感染,真没必要一上来就抗生素消炎,这也就是常说的抗生素对病毒类感冒没有用的道理。
还有一次,小朋友支原体感染,持续高烧,医院,医生要求立刻抗生素输液,我没有同意。医院,不放心,又忍不住给任主任打电话,任主任在电话那头说,支原体感染不用一开始就输液,可以先用药观察。
听出我的声音有点慌张,他还一再强调请“相信我”。
当我听到这句话,就放了心,果然,坚持对症用药,服用阿奇霉素兼清热解毒药物,小朋友熬了几天,就好了。
这也是我特别想找机会,给大家分享这些经历,孩子生病,粑粑麻麻一定不能乱了阵脚,科学理性地和孩子一起对抗疾病,大人孩子都能少遭很多罪。
关键是咋让孩子少生病
其实说了这么多,不如孩子少生病。
看前面提到的,孩子生病,病根大部分在有内热,而这其实也和脾胃相关,脾胃强了,消化能力好了,大便通畅,就不容易生内热。
任主任建议,大便偏干的孩子,平时多吃萝卜、梨、火龙果,多喝酸奶,少喝鲜奶,少吃上火的食品。
大便偏稀:山药、薏米、红枣、苹果等。
而大便正常的孩子,平时就做到八个字:荤素搭配、科学合理就可以,没有必要刻意去给孩子补充什么。
严寒冬日,足不出户就想吃好喝好娃玩儿好?贴心盟主继续奉上,大家呼声最高的几个明星产品,咱们再次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