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症状体现 > 中医养生中医治疗咳嗽2
中医养生中医治疗咳嗽2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
中医分型治疗: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怡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旋覆花5克,前胡、荆芥各3克,细辛2克,半夏3克,茯苓10克,麻黄2克,杏仁3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风热犯肺: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各5克,薄荷、连翘各3克,杏仁、桔梗各2克,芦根10克,甘草3克,生石膏10克,天花粉5克,浙贝母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痰湿咳嗽: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治法:化痰燥湿。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半夏各5克,茯苓10克,甘草3克,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5克,苍术、厚朴、杏仁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痰热咳嗽: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肺化痰。方药(清宁散加减):桑白皮、前胡、瓜蒌皮各5克,葶苈子3克,茯苓10克,浙贝母、车前子各5克,黄芩3克,鱼腥草10克,甘草2克,竹沥、海浮石、淡竹叶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
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0克,麦门冬、玉竹各5克,天花粉、生扁豆各8克,桑叶、生甘草各3克,川贝母2克(研末,冲服),炙枇杷叶、海浮石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于咳嗽频作,痰鸣量多还可配合超声雾化剂吸人疗法,以达到化痰止咳的目的。咳嗽反复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天人相应、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原理,于三伏、三九天采用中医外治疗法、穴位贴敷治疗,可提高患儿抵抗力,减轻病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加强调护,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室温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约60%,咳嗽重的患儿可影响睡眠,应保持室内安静,经常变换体位及拍打背部,以促进痰液的排出。饮食应予宜消化富含营养之食品。一般不需要改变原有的喂养方法,咳嗽时应停止喂哺或进食,以防食物呛人气管,年长儿饮食宜清淡,不食辛辣油腻之物,少食生冷、甘甜、过咸之品。在预防反复方面,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加强身体锻炼,避免感受风邪,平素可口服一些益肺补中的中成药,以增强小儿抵抗力,积极预防感冒、避免与煤气烟尘等接触,减少不良刺激。心慌10余年咳嗽2年
中医治方李某某,女,52岁。初诊。心慌时作10余年,咳嗽2年。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心率由50余次/分钟逐渐减至37次/分钟,西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支气管炎。曾服益气养阴、补肾温阳药效果不明显。刻下症见:易心慌,每于心率低于40次/分钟加重,严重时悸动感上冲咽喉,运动出汗后好转,胸闷,无胸痛;下蹲起立眼前发黑,眼皮沉重;油烟刺激后干咳;易牙龈肿痛,严重时同侧颜面肿胀伴严重头痛,牙龈色淡白;纳差,易恶心;困倦思睡,入睡困难,夜间易憋醒;二便正常;舌质红,少苔,满舌裂纹,脉缓。中医诊断为心悸、咳嗽,证属心阳不振,肺失宣肃。治以益气温阳养心,肃肺止咳,拟麻黄附子细辛汤、保元汤、桂枝加桂汤、六味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一:柴胡12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生甘草6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3剂,水煎服,日1剂;
处方二:生麻黄6克,熟附片20克,细辛6克,桂枝10克,肉桂5克,白芍10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炙甘草10克,大枣2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嘱咐患者先服处方一3剂,咳止后再服处方二。
二诊:患者服处方一3剂后咳嗽即止,后服处方二至第3剂药后牙龈肿痛加重,但不伴头痛;心率达50次/分钟,自觉较为舒适;血压平稳,无口干口渴,入睡较前容易;舌红有裂纹,脉转数。拟原方再进。患者坚持服药,心慌、牙痛、头痛再未发作。服药2月余停药,目前病情一直稳定,心率50次/分钟,无特殊不适主诉,仍在进一步随访中。按:患者初诊时诉说“困倦思睡,但又入睡困难”,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的经典重现,和少阴病提纲条文所不同的是,该患者脉象缓而不沉细微弱,可能与心肾阳气尚未虚弱到一定程度有关,根据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方”的治疗原则,考虑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在情理之中。心慌并伴有上冲至咽喉,类似于《金匮要略》中“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故予桂枝加桂汤降逆平冲,且患者无齿衄,牙龈无红肿,提示体内蕴热不明显,故用桂枝、肉桂。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辛大热的姜、桂、附、辛并未加重阴伤,患者依然舌质红,少苔,满舌裂纹,提示可能是先天所致。保元汤出自《博爱心鉴》,由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组成,具有补益心气之功,常用于治疗心阳不振导致的心动过缓;《药征》谓人参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该患者胃口差,不思饮食,容易恶心呕吐,为人参药证所主治;六味小柴胡汤,即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方,笔者常取其治疗少阳太阴同病的咳嗽,患者容易出现刺激性干咳,胃口差,类似于《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兼见的咳嗽,故取其止咳。患者服处方一后能够迅速止咳,说明方证合拍。但当患者服用处方二之后出现牙龈肿痛加重,笔者曾考虑与桂枝等温热药动血有关,但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患者药后再未出现牙痛、头痛,这提示可能与心肾阳虚,阳气上浮有关,故用温热药之后反见好转。方中麻黄一旦使用不当,则容易出现心悸、胸痛、失眠、气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故业内对于麻黄运用十分谨慎,但笔者认为只要患者具备运用麻黄的指征,且药后无心慌失眠,一般都不会出现类似不良反应。该患者药后血压平稳、睡眠好转,提示药证对应。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温阳散寒,助阳解表,是治疗太阳少阴同病的方剂,在《伤寒论》原文中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其中“脉微细,但欲寐”为典型的少阴病特征。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分析本方证时说:“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吉益东洞在所著《类聚方》中本方条目下注解说:“不可无恶寒之证。”由此可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发热、脉沉是本方方证识别的关键。笔者临床应用本方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症施方治咳嗽风寒咳嗽时,往往有吐稀痰,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或有发烧等症状。疗法在于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用杏仁10克,生姜3片,白萝卜克。水煎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或在生姜红糖水里加2-3瓣的大蒜一起煮,小火煮10分钟,喝汤吃大蒜。有祛风,散寒,止咳的功效。
风热咳嗽有发热、口干、吐痰不爽、咽喉痛、怕风等症状。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利咽止咳。可用鲜藕、脆梨榨汁混合,早晚各饮一杯来预防和治疗咳嗽。还可以将白萝卜洗净,切下5—6片,放入小锅内,加大半碗水,大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煮5分钟,凉温后服用。有顺气化痰,消食健胃,清热生津的作用。另外,百合煮粥或是用百合与莲子、白木耳熬煮服食。都可以润肺止咳,补肺气。都市里的“上班族”活动少,患咳嗽后需要不时地补充水分。但是要注意,不要补充含糖分较多的饮料。因为甜的食物、饮料容易生湿、生痰,吃了非但不能有效补水,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力口重咳嗽。治疗咳嗽需因“症”而异风寒咳嗽:常吐稀痰,并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或发烧等症状,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取杏仁10克,生姜3片,白萝卜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或在生姜红糖水里加2~3瓣大蒜一起煮,文火煮10分钟即可,均具有祛风、散寒、止咳的功效。
风热咳嗽:伴有发热、口干、吐痰不爽、咽喉痛、怕风等症状,治宜疏风清热、利咽止咳,可取鲜藕、梨各适量,榨汁后混合在一起,早晚各服1杯,或取白萝卜1个,将其洗净,切5~6片,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再改用文火煮5分钟,待温度适宜时服用,均具有顺气化痰、消食健胃、清热生津的作用。风寒咳嗽食疗萝卜葱白治风寒咳嗽萝卜1根,葱白6根,生姜15克,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成一碗汤,连渣一次服。功效: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芫荽汤治伤风咳嗽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克。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匙与芫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功效: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
功效: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医治咳嗽经验方
主症:咳嗽频作,痰白稀薄;或咳嗽不爽,痰黄粘稠;或咳嗽阵作,痰稠难咯;或咳嗽痰壅,色白而稀;或咳而无力,痰白清稀;或于咳无痰或少痰难咯。
兼症:发冷无汗,发热头痛,鼻寒流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或咽喉干燥,发热口渴,脸红唇红,眼睛发红,口苦,小便黄少,大便干燥,烦躁不宁;或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神色疲劳,周身无力;或脸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怕冷,体弱多汗;或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午后发热。
医治咳嗽经验方:
①鲜野辣椒寄生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②惊风草适量,与猪骨适量炖服,每日1剂。
③七叶一枝花3克,柠檬根、土甘草各6克,南蛇藤9克,薄荷4.5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④鱼腥草粉3克,纳入红鲤鱼(约克重,去内脏)肚中,加米醋少许煮吃,每日1剂。
⑤草鞋根、桐木寄生、不出林、穿破石、十大功劳、鱼腥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提醒:注意气候变化,注意保暖,加强身体锻炼,病后要适当休息,多喝水,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中医治阴虚肺热咳嗽体会临床使用生萸芩银汤治疗阴虚肺热咳嗽例,取得较好疗效。一般资料: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2岁。慢性支气管炎86例,肺心病42例,外感后咳嗽52例,慢性咽炎48例,其他32例。诊断标准:主症:咳嗽痰少,咽干口燥,口渴痰稠,痰黄(或白),有汗(或盗汗),大便干,尿黄少,脉数。次症:夜咳难眠,腰酸乏力,痰中带血,心慌心烦,咳嗽阵发,夜不能卧等。
方用生萸芩银汤,
药物组成:生地、玄参、银花、菊花、麦冬各20克,山茱萸、甘草各8克,黄芩、桑白皮各10克,枳壳6克。上药加水毫升浸泡30分钟,文火煮沸10分钟后得药汁毫升,再加水毫升文火煮沸20分钟后得药汁毫升,2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服,日1剂,连服3-10剂。
疗效:治疗例,治愈例(主症完全消失,次症消失或减轻);好转36例(主症和次症2/3以上症状消失);无效12例(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5.38%。
体会:阴虚肺热咳嗽证在咳喘证型中为常见、多发之证型,因为人体是阴气不足,阳常有余,人常喜嗜食香燥而易伤阴,肺喜润恶燥。方中的生地、玄参、麦门冬滋阴润肺;山茱萸与生地配合可滋。肾水而养肺阴,山茱萸还可收敛离散之火下归于肾;黄芩、金银花、菊花、桑白皮清肺热而止咳;枳壳行气宽胸。该方药汁呈甘酸苦昧,甘可滋阴润肺,酸可收敛止咳,苦可清肺热。诸药合用,可起到滋阴降火清肺热而止咳,临床应用可收到较好疗效。
肺燥咳嗽食治三方肺燥咳嗽常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鼻燥咽干,舌苔薄少津,燥咳者宜吃有润肺生津止咳作用的物品。
油菜猪肺汤——
原料:油菜克,猪肺1具,姜末、精盐、味精等适量。
制作:猪肺洗净,切成块,置锅中,煮熟后放人油菜及调味品后食用。
功效:对肺虚久咳、痰鸣喘促、劳伤吐血者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银耳乳鸽汤——
原料:银耳50克,乳鸽1只,生姜3片,食盐、味精少量。
制作:将发好的银耳择去杂质,洗净待用。乳鸽用温水洗净,去毛及爪、内脏。然后将银耳、乳鸽、生姜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清水0毫升,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煲1小时,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
功效:可滋阴润燥。银耳可滋阴润肺,对肺燥的干咳、久咳及咳嗽吐血均有辅助治疗作用;乳鸽能祛风解毒。二味配合可改善病人体质。
雪梨膏——
原料:雪梨0克,蜂蜜克。
制作:将雪梨果皮刷洗干净,温水浸泡1小时,用清水冲洗,连皮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丁块。捣烂取汁。将雪梨渣浸入适量温开水中,浸泡30分钟,重复上述过程再取汁1次。合并两次滤汁。将滤汁放人锅中,用火煎熬浓缩,待雪梨汁浓稠时,加蜂蜜。调拌均匀,收膏后晾凉,装罐备用,如在夏秋季节,宜放置冰箱冷藏。每日2次,每次20毫升,温开水冲服。功效:可生津止渴、滋肺润燥。凡肺热燥咳、喉痛者宜食之。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诚信!责任!健康为人之本,身体没有了健康,钱再多何用?中医绿色健康养生的口号是《投资健康,快乐人生!》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投资健康不一定要用钱,不需要发钱的尽可能的不用发钱。不管您有多忙抽出点时间,管管自己身体,如果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免费咨询。如果您感觉中医绿色健康养生真的是为您健康着想,是您身边真正的朋友,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绿色健康养生!你就,转发!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在莫些地方写的不到位之处,还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如有不同意转抄之嫌,还请包含!马上删除!并希望更多的同仁加入中医绿色健康养生中来,让国粹中医发扬光大!
中医绿色健康养生为;传统纯中医,中医技巧未病先防以及健康知识咨询!如有需求留言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