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症状体现 > 中医对正常舌象的认识进程

中医对正常舌象的认识进程



对正常舌象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伤寒病患者为视察对象。最早讨论者为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年)。该阶段的研究存在着红舌既是正常舌色,同时也是异常舌色的矛盾。第二个阶段以正常人为视察对象。开此先河者为清朝高世栻的《医学真传》(年)。至清末,完成了对正常舌象的认识。文/梁嵘北京中医药大学

舌诊是在诊断伤寒病重症中诞生的诊法,因此,有关正常舌象的探讨,是在舌诊运用了三百多年以后才真正开始的。探讨正常舌象的认识进程,可以再现古人的舌诊实践与思考,加深我们对舌诊内涵的理解。

古人对正常舌象的认识,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以下分述之。

以伤寒病人为对象的

正常舌象认识

这是认识正常舌象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视察的对象是患伤寒病的病人,也就是说,此时是通过视察异常舌象的变化来认知正常的舌象。

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热论篇”“刺热篇”和《灵枢》的“热病篇”中,已有“热病时舌干,舌上黄,舌本烂”的记载。《伤寒论》记录了伤寒病时出现的“舌上胎”“舌上白胎”“舌上如胎”“舌上白胎滑”等。

第一个对伤寒病的舌苔变化进行分析者为金代的成无己。他在《伤寒明理论》(年)中,从症状鉴别诊断的角度提出了50个主症,其中卷上的第22个症为“舌上胎”。

成无己对症状鉴别诊断的撰写格式是:“伤寒XX,何以明之?”接着,便对该症进行解释,如在“舌上胎”之前的第21个症为“懊憹”,成无己曰:“伤寒懊憹,何以明之?懊者,懊恼之懊;憹者,愁闷之貌,即心中懊懊恼恼,烦烦憹憹,郁郁然不舒畅,愦愦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再如“舌上胎”以后的第23个症是“衄血”,成无己曰:“伤寒衄血,何以明之?鼻中出血是也。”但在“舌上胎”的解释中,成无己是这样写的:“伤寒舌上胎,何以明之?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书写的格式与其他条目不同,说明这是一个新的症状。

中医在认识新事物时,最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基于已知的知识,来探讨未知的事物,这就需要从固有的脏象理论中寻觅根据。成无己所说的“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其根据是《灵枢》“五阅五使篇”中的“舌者,心之官也”;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窍为舌”。

“脏象”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寻觅脏象理论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四个关键词,即舌、心、南方、火之间的关系。由于舌与心有关,心与南方有关,南方与火有关,因此,可以证明,舌与火有关。根据这1推导,成无己提出了正常舌象的两个要素,即“本红”与“泽”。“本红”,指舌体为红色;“泽”,主要指舌体(包括舌苔)湿润有津液。

上述推导的意义在于:当证明了舌的“红”和“泽”与热有关时,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为何伤寒病里热证的舌苔会干燥、干涩、变黄、变黑。因此,成无己所述的正常舌象的要素——舌色红,其意义不在于诊法,即让医生应用视觉来体验舌体的红色,而在于阐明伤寒病里热证的“舌上胎”与热证病机的关联。

元朝,出现了现存第一部伤寒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年),该书对正常舌象的描写为:“舌本者,乃心之窍。心属火,象离明。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胎等色。”通过一个“自”字,引导出邪气在表,舌象尚正常时的特点是“红而无白苔”。

明朝,薛立斋找到了自己寻求了多年的舌诊书《敖氏伤寒金镜录》,因而,在嘉靖丙辰(年)和嘉靖乙丑(年)两次刊刻了这本书。他在第二次刊刻时说:“舌乃心之苗。心,君主之官,应南方,赤色。”更明确地强调了正常舌象最重要的标志是舌色红。

以上说明,至明朝,对正常舌象的论述大体本于成无己。由于在这1阶段视察的对象是病人,所以,舌色红有二个含义,1是表示正常的舌色,但这是更偏重于推理得出的结论;2是表示伤寒病热证的舌色,具有热证诊断的实用价值。

成无己关于正常舌象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久远地影响,直至清末,仍有医家援用他的观点。亦有一些医家对舌“本红而泽”略加改动,如李梃的《医学入门》(年)中写为“舌红而润”;朱慧明的《痘疹传心录》(年)、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年)中写为“舌红润”;李中梓的《诊家正眼》(年)中写作“舌色鲜红润泽”等。但这些医家的立论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以病人的舌象变化为基础,来推论正常舌象,所以,皆存在着红舌既是正常的舌色,又是异常的舌色之矛盾。

以平人为对象的

正常舌象认识

这是认识正常舌象的第二个阶段,即









































白癜风专科医院山东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zigi.com/zztx/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