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症状体现 > 标准与规范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
标准与规范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
▲▲▲欢迎 支气管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慢性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等。
辨 证风寒袭肺证(发作期)
咳嗽,呈阵发性呛咳,少痰或无痰,以夜间、晨起明显,咽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
风热袭肺证(发作期)
咳嗽,呈阵发性呛咳,少痰或无痰,以夜间、晨起明显,咽痛,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痰邪蕴肺证(缓解期)
咳嗽减轻,有痰,色白或黄,喉中痰鸣,纳少,大便不实,舌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滑,指纹滞。
肺脾肾虚证(稳定期)
咳嗽消失,倦怠乏力,汗出易感,纳呆,或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夜间多尿或尿频,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指纹淡。
治 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则为消风止咳固本。发作期以咳嗽为主要表现,风寒袭肺证治以疏风散寒、解痉止咳,风热袭肺证治以疏风清热、解痉止咳;缓解期患儿咳嗽明显减轻,痰多为主要表现,治以健脾化痰止咳;稳定期治以益气固本截痰。
分证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法:疏风散寒、解痉止咳。
主方: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推荐级别:D)
常用药:麻黄、细辛、苦杏仁、炙甘草、法半夏、白芍、五味子。加减:清涕者,加苍耳子、防风;咽痒者,加蝉蜕、麦冬;咳重者,加白前、款冬花。
风热袭肺证治法:疏风清热、解痉止咳。
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推荐级别:D)
常用药:桑叶、菊花、连翘、苦杏仁、薄荷(后下)、桔梗、甘草、紫苏子、前胡、地龙。加减:咽痛者,加锦灯笼、射干;咳重者,加川贝母、白屈菜;便干者,加莱菔子、枳实;痰多者,加冬瓜子、瓜蒌。
痰邪蕴肺证治法:健脾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推荐级别:D)
常用药:橘红、茯苓、清半夏、白前、前胡、紫苏子、桃仁、苦杏仁、白屈菜、莱菔子、款冬花。加减: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者,加浙贝母、胆南星;大便稀溏者,去桃仁、苦杏仁,加山药、麸炒薏苡仁。
肺脾肾虚证治法:益气固本截痰。
主方:玉屏风散(《医方类聚》)合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推荐级别:C)
常用药:炙黄芪、白术、防风、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桂枝、茯苓、补骨脂、太子参、煅牡蛎(先煎)、大枣。加减:偏于肺气虚者,加党参、黄精;偏于肺阴虚者,加玉竹、五味子;偏于脾气虚者,加陈皮、麸炒薏苡仁;偏于肾气虚者,加桑椹、海螵蛸;食少者,加佛手、焦山楂;便干者,加莱菔子、枳实。
中成药
1)小儿治哮灵片(地龙、麻黄、侧柏叶、射干、紫苏子、黄芩、北刘寄奴、白鲜皮、苦参、甘草、细辛、川贝母、橘红、僵蚕、冰片):片剂,每片重0.g。<3岁每次2~4片,3~6岁每次4~6片,6+~12岁每次6~8片,口服,每日3次,或遵医嘱,温开水送服。用于风寒袭肺证、风热袭肺证。(推荐级别:C)
2)小儿热咳清胶囊麻黄(蜜炙)、荆芥、苦杏仁(炒)、百部、紫菀(蜜炙)、桑白皮(蜜炙)、白前、瓜蒌仁、川贝母、生石膏、知母、黄芩、地骨皮、枳壳(炒)、陈皮、桔梗、甘草:胶囊,每粒重0.4g。4~6岁每次0.8g,6+~14岁每次1.2g,口服,每日3次,或遵医嘱,温开水送服。用于风热袭肺证。(推荐级别:C)
3)小儿白贝止咳糖浆白屈菜、平贝母、瓜蒌、半夏(矾制):口服液,每支10mL。<6月每次1~5mL,6~12月每次5~15mL,1+~3岁每次20mL,3+~6岁每次20~25mL,6+~9岁每次25~30mL,>9岁每次30~50mL,口服,每日3次。用于痰邪蕴肺证。(推荐级别:E)
4)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炒)、防风:颗粒剂,每袋重5g。1~3岁每次1/3袋,3+~7岁每次1/2袋,>7岁每次1袋,开水冲服,每日3次,或遵医嘱。用于肺脾肾虚证属肺脾气虚者。(推荐级别:C)
穴位贴敷疗法
采用伏九贴,即“三伏”的一伏、二伏、三伏及“三九”的一九、二九、三九的第1天穴位贴敷。药物应用白芥子7g、延胡索7g、细辛4g、甘遂4g,用鲜生姜汁与醋适量搅匀,制成3g的块状软膏。选取天突、膻中、肺俞、膈俞穴,每次贴敷2~4h。如在贴敷过程中出现皮疹、肤痒等过敏情况,应停止贴敷,并作相应处理。(推荐级别:C)
拔罐疗法
取穴:定喘、风门、肺俞、心俞、天突。适用于3岁以上发作期、缓解期的患儿。(推荐级别:D)
预防和调护预防
1)饮食宜清淡、营养、易于吸收,不食辛辣刺激、咸寒、炙煿食物;
2)居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新鲜;
3)远离灰尘、花粉、油漆、香烟、油烟等刺激性气味;
4)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调护
1)避免接触过敏源;
2)适当做户外活动,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