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苔异常 > 症状体现 > 医美健康治疗皮肤病,三仁汤大有可为

医美健康治疗皮肤病,三仁汤大有可为



三仁汤在皮肤病中的运用

三仁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由飞滑石、生薏苡仁、杏仁、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临床中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具体病情辨证加减治疗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脂溢性脱发等多种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者,疗效显著。现就三仁汤在皮肤科的应用概述如下。

三仁汤的溯源

三仁汤之名,首见于清代吴瑭(字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因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为君药得名。其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方中体现的芳香宣透、行气化湿之法,成为后世治疗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证的基本治法。

三仁汤提出者为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四大家之一。19岁因父病逝医治无效而立志学医,受到当时温病学家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继承叶天士的温病理论,结合自身体会终于年著成《温病条辨》。

其中原文卷1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而三仁汤之名虽由吴氏提出,为其治疗上焦湿温病的主方,但从该方组方思路及药物选择来看,则可溯源至叶桂医案。

有文献云:“在《临症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运用三仁汤竟达60余案,其中与三仁汤8味药物相同7味的有2案,相同6味的有6案,其余均相同4~5味,这8案则是吴鞠通制订三仁汤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吴瑭汲取了叶桂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而创立了三仁汤。由于叶桂临证往往信手遣药而不名方,使人不易效法。三仁汤的问世,对继承叶氏的经验,推动湿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仁汤组方

三仁汤组方巧妙,用药轻取,临床上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属湿温在上焦者。原方中飞滑石、生薏苡仁各六钱(18g),杏仁、半夏各五钱(15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二钱(6g)。以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即可。

三仁汤的功效及解析

三仁汤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徐大椿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录自《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全方药性平和,无温燥辛散太过之弊,有宣上畅中渗下,上下分消之功,寓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之理,可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证自除,诚为湿温湿重热轻之证的良方。

而其禁忌症为: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使用。湿为阴邪、重浊、黏滞,致病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故湿邪为患,患者可有纳差、胸闷腹胀、大便稀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腻、脉濡或缓等全身症状,在皮肤病方面可表现为局部肿胀、水疱、糜烂、渗液、瘙痒。

三仁汤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根据以上理论依据,三仁汤亦广泛运用治疗各种皮肤疾病。

三仁汤在皮肤科的具体应用湿疹

如果治疗得当,湿疹皮损可于2周左右消退,而炎症反应迁延不愈者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慢性湿疹患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日久不愈。中医认为是由于患者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张步鑫对湿疹证属湿热蕴肤患者辨证选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服用1周皮损即明显消退,巩固治疗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黄虹用三仁汤辨证加减治疗急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患者,三诊17剂中药内服后诸症消失。张云芳、张志芬也有报道过三仁汤治疗湿疹的医案。但需注意患者饮食作息调整,以期能够长期控制。

综上,湿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伴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病机上总属湿热之证,以三仁汤为主随证加减,辅以祛风,或辅以健脾,多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荨麻疹

中医认为本病可由饮食不节致肠道湿热,郁于皮肤腠理间而发。此型患者皮疹色泽鲜红,并伴纳差、便烂等症状,及舌偏红苔微腻黄、脉滑等特征。其中三仁汤常用于治疗湿温轻证所致急性荨麻疹,本病起病常较急,患者常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皮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但新皮损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严重者可有过敏性休克症状。

张步鑫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1例,服药10剂后风团已基本不再出,后巩固治疗后数年未见复发。许建阳用三仁汤合银翘散化裁治疗荨麻疹1例,7剂,日1剂,再诊风团隐退,瘙痒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7剂,服完药后,诸症消失。

临床中荨麻疹患者多属素体禀赋不耐,兼感风湿热邪,发于肌肤而成本病,其中符合风邪外袭、湿温初起的表现者,可选方三仁汤辨证加减,并适量佐以祛风清热祛湿。

痤疮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可有患者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肠道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或脾气不足,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瘀滞肌肤而发。此类患者面部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并可伴有口臭、便秘,及舌偏红苔微腻黄,脉滑等特征。三仁汤可用于治疗湿邪为患的痤疮患者,更以面部油腻、病程缠绵为主要特征。

张志芬曾报道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服用21剂后患者痤疮全消,留少许色素沉着,兼饮食、生活调控,未再复发。张云芳则采用三仁汤辨证加减治疗扁平疣合并痤疮患者,5剂后患者皮疹消退一半,瘙痒减轻,厚腻苔前中部变薄,方药对证,守前方再进10剂,皮疹退尽,舌脉如常。

痤疮病人证属湿热者,病势缠绵,脾胃内伤,治宜建中焦、祛湿邪、清热毒为要,故用三仁汤宣化、疏利三焦湿邪;并辅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之品,诸药合用,令脾气健旺,“脾阳转而后湿行”,湿去则热孤,诸症好转,皮损亦平。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即中医的“蛇串疮”,是由潜伏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表现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状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显著的神经痛。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感受毒邪、湿、热、风、火郁于心、肝、肺、脾,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故见带状疱疹发作期局部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痒痛不适,选用三仁汤辨证加减治疗。

张志芬用三仁汤合龙胆泻肝汤化裁加减治疗带状疱疹1例,并用青黛散调醋外敷患处,用药3d灼痛明显减轻,水疱干瘪,基底亦不红肿,再连续用药1周后,结痂脱落告愈。

刘渝生采用三仁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37例,并与西药对照。结果两组均痊愈,治疗组止痛、疼痛消失平均时间及治愈总平均天数均短于对照组,认为三仁汤辨证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万桂琴对蛇串疮患者的治疗组予三仁汤加减,对照组予阿昔洛韦片及甲钴胺胶囊口服治疗10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0.0%,认为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盛型蛇串疮疗效显著。带状疱疹病人以脾胃不足、湿热内生为病机,证属脾虚夹湿、气机不畅,可治以三仁汤,并辅以活血通络止痛之品,对于湿盛型蛇串疮疗效较佳。

脂溢性脱发

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激素性秃发、弥散性秃发,属于中医学“发蛀脱发”“蛀发癣”范畴,表现为青春期后额、颞、顶部进展缓慢的秃发,男女均可发生,但以男性患者更为常见。本病患者往往伴有头部皮脂溢出较多,头皮屑多,毛发干枯、瘙痒等症状,是皮肤科难治疾病之一。患者早期以脾胃湿热、血虚风燥较为多见,其中脾胃湿热型以头发黏腻脱落为特征。

张慧等通过对20例湿热上犯型脂溢性脱发患者应用三仁汤加减辨证施治,20例服药3~6个疗程后,治愈10例,好转8例,无效2例。认为三仁汤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治疗湿热上犯型脂溢性脱发有较好疗效。上述医案中脂溢性脱发患者总属湿热上犯,熏蒸头面,可用此方加减,三仁汤宜畅气机、清热利湿,可加入石菖蒲、郁金芳化湿浊,清心开窍。诸药药性平和,无湿燥辛散太过之弊,利湿不伤阴,清热不损阳,使清升浊降,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三焦通畅,则诸症自除。

银屑病

银屑病相当于中医的白疕,为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基因遗传学皮肤病,多种环境因素均可诱导易感患者发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可局限某部位或广泛分布全身。中医认为本病由外邪入侵、七情内伤、脾胃失和等因素致内外合邪、热壅血络所致,故见患者局部皮损肥厚,上覆鳞屑,瘙痒不适。三仁汤辨证加减可用于治疗其中湿热分型。

叶建州等用三仁汤加减治疗重症银屑病12例,治愈9例,好转3例,有效率%,疗效满意。湿热内蕴,阻滞气机,肌肤疏泄不畅是皮肤病发病及病程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使用三仁汤清热芳化利湿,利湿而不伤阴,清热而不留湿,可使疾病得以好转和痊愈。并可酌情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凉血之品,疗效显著。

医美集团(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舵渶濂?
鐧界櫆椋庢棭鏈熺棁鐘?


转载请注明:http://www.ozigi.com/zztx/9100.html